探路“院所+中试平台+应用场景”改革转型 福建泉州打造全国创新成果转化节点城市

2024-11-11 19:46:09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谢开飞 通讯员 陈志波 王燕双 黄佳淑 蔡柏林

一根“管”新增产值20多亿元!“作为全球口径最大的全塑海洋工程管道,这种巨型工程管原料之前主要依靠进口,且成型工艺复杂。”福建师范大学泉港石化研究院副院长曹长林说,攻克这一高性能复合管材技术瓶颈,关键在于短时间创新集成了一条完整的中试验证线,推动了该技术的产业化进程。这是福建省泉州市推动科研院所探路“院所+中试平台+应用场景”改革转型的生动实践。

11月8日,泉州市委市政府举行全市创新大会。大会发布了首批28家中试验证平台(基地)名单,福建师范大学泉港石化研究院建设的低碳产业中试研发平台在列。

“聚焦中试验证这一创新关键环节,泉州发挥制造业应用场景丰富优势,创新科研院所市场化运营机制,在全省率先支持各类科研院所进园区、企业,共建场景创新中试验证平台(基地)、试验工厂等,吸引全国人才团队来泉开展样品样机试制、场景应用实测等,加速推动新技术在泉孵化转化,打造全国创新成果转化节点城市。”泉州市科技局局长史思泉说。

从中试验证关键环节改革破题

泉州是全国民营经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纺织服装、体育用品等制造基地之一。近年来,泉州为产业科技创新“量体裁衣”,引进中国科学院系列院所、知名高校、央国企等,合作共建30家高能级创新平台。

实践中,各科研院所普遍意识到,单纯从点上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是不够的。“只有建设中试验证平台(基地),通过科研成果产业化前的全套验证和流程优化,才能打破创新成果验证难、试产难等瓶颈,推动科研成果加快从‘实验室’走向工程化的‘大市场’。”福建师范大学原副校长陈庆华教授说。

在复合管材攻关项目中,福建师范大学泉港石化研究院与福建纳川管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行联合攻关,发挥企业在中试设备安装调整、工艺调试中经验丰富等优势,研发了适应超大口径管道的定型和高精度控制的牵引装置,突破了高性能复合管道一体化快速成型生产的关键技术。该成果荣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其中部分设计和制造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打造全国创新成果转化节点城市

“最高给予500万元的非财政资金购置设备软件费用补助和300万元的运营绩效补助。”泉州市科技局创新平台与成果转化科科长吴志云介绍,该市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加快中试孵化政策,引导当地各科研院所建设中试验证平台(基地),撬动企业投资、社会资本跟进,加速全国优秀技术成果在泉州产业化和科创型企业孵化。

石狮市中纺学服装及配饰产业研究院对接引进大连工业大学郑来久教授团队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印染技术,投入300万元联合开发中试设备,与该团队共同形成中试专利。目前,福建兴迅新材料有限公司已向研究院购买这一专利,并投入1000多万元购置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印染设备,产品已量产,主要供给耐克、安踏等客户。清源创新实验室采取“室企共建”模式,吸引企业出资2600万元,形成产业化项目20多个、新增产值17亿元。其中,5个中试项目获投资超3.8亿元、市场估值超20亿元。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史思泉表示,泉州将进一步健全科研院所市场化运营和人才创新激励机制,推动各类科研院所向“院所+中试平台”改革转型,加强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攻关,引导纺织鞋服、机械装备等传统产业向智能可穿戴、新材料、智能装备等新兴产业迈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引领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科技日报记者 谢开飞 摄)

责任编辑:陈可轩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