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谢开飞 通讯员 范巧红 温锦胜
让产量很低的“养鸭稻”变为全国领先的“高产稻”,福建农林大学林文雄教授团队机收优质再生稻技术再立新功!
11月7日,“优质再生稻科技成果示范推广”项目示范片测产验收会在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水吉镇举行。来自中国水稻研究所、广东省农科院、河南师范大学等院所的专家现场测产,折算实收干谷平均亩产为627.6公斤,较当地常规栽培增产15.75%,加上头季平均亩产703.31公斤,2024年水吉优质再生稻一种两收实现亩产超高产1330.91公斤。
据了解,再生稻是头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稻桩重新发苗、长穗,实现稻田一次耕整、育秧和栽插,收获两季稻谷的一种稻作类型。针对常规机械收割头季稻对稻桩碾压破坏严重,导致再生季产量很低等问题,林文雄教授带领团队持续开展机收再生稻关键技术攻关研究。
林文雄告诉记者:“多年来,我们课题组以‘选准品种,保根促发,减轻碾压’为核心思路,创建了全程机械化再生稻丰产高效品种筛选,以及三保两促一攻丰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通过良种良法相结合、农机农艺深度融合,让原本只能收获一季水稻的农田实现双季丰收。”
水吉镇种植大户李家寿说,得益于福建农林大学科技团队的技术指导,再生季稻亩产增产约300公斤,而且再生稻米质优、口感好,市场上供不应求。
“针对适宜机收强再生力品种少问题,我们课题组积极探索构建了水稻强再生力品种筛选指标体系。”课题组成员陈鸿飞介绍,“目前,我们已经筛选出了甬优1526、甬优1540等多个适合再生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的低留桩强再生力优质丰产高效品种。”
同时,该团队还积极开展短生育期、高产量的双低油菜品种筛选工作,优化“头季稻-再生季稻-油菜”轮作体系,实现一年三熟高效种植模式,缓解粮经粮油争地矛盾,显著提升农业经济效益。目前,再生稻已成为南方13省提高复种指数、稳定稻谷总产的一个重要措施。
此外,再生稻也是一种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绿色栽培技术。近年来,林文雄教授带领科技团队积极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农业高质量发展理念,不断优化技术集成路径,研发出了再生稻专用缓控释肥,把施肥次数由原来的两季5、6次减少到2次,施肥量减少20%;与常规中晚熟单季稻种植模式相比,节水15.1%,单位稻谷产量的甲烷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减少34.11%、20.40%,为“双碳”目标提供了科技支持。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