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乾
桂花是我国传统名花,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先秦古籍《山海经》就记载了招摇山上有很多桂花树。据《三辅黄图》记载:汉武帝时期的上林苑广种奇花异木,其中就包括上百株桂花树。故宫又名紫禁城,在明清时期为皇宫,桂花亦为宫中受欢迎的植物。明代刘若愚在《酌中志》记载:秋季宫中盛事之一,就是赏桂花。清代高士奇在《金鳌退食笔记》记载:位于宫外的南花园为御用花房,每年八月向宫中进献桂花树。故宫博物院现仍保存清同治、光绪年间的盆栽桂花树,可以说是真正的“活文物”。每年金秋时节为桂花绽放之时,工作人员会将这些桂花树从花房搬到各宫殿前。
桂花香味浓郁,香飘悠远,令人陶醉。桂花之所以会散发出浓郁的香气,是因为它含有芳樟醇、氧化芳樟醇、β-紫罗兰酮等几十种挥发性芳香类化合物,它们可产生甜润的芳香,并与桂花中其他的活性物质协同作用,形成独特的芬芳。此外,桂花花朵小而密集,花瓣软而细薄。花瓣上的芳香物通过植物细胞的新陈代谢,不断地被分泌出来,悬挂在花瓣表面的刷状毛上,与空气中的水分一道,在一定范围内散发,因而桂花香气四溢。
明清帝王多喜欢赏桂。从史料来看,洪武、宣德、康熙、雍正、乾隆等皇帝都曾吟诗赞美桂花。从藏品来看,桂花造型或纹饰可见于明清时期的书画、服饰、盆景、挂屏等文物中。故宫藏紫檀木嵌金月桂图挂屏,就是乾隆皇帝喜欢桂花的例证。此挂屏以天然蓝铜矿颜料为背景,上面镶嵌圆月、桂树、寿石、文字等造型。各造型均由黄金制作,且绿叶、桂花等造型使用了清漆混合颜料,进行涂色装饰。挂屏中的寿石层叠有序,造型有致;桂树傲立于假山之上,挺拔秀丽,枝头上的桂花如点点繁星,似乎散发着阵阵清香。挂屏左上方,有乾隆帝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所作的诗《御制咏桂》:“金秋丽日霁光鲜,恰喜天香映寿筵。应节芳姿标画格,一时佳兴属吟篇。赓歌东壁西园合,风物南邦北塞连。幽赏讵惟增韵事,更因丛桂忆招贤。”
乾隆帝在诗中,称赞了万寿节喜逢桂花盛开的美好时节,描绘了筵席间君臣诗词唱和的欢快场景,抒发了在避暑山庄看到桂花的喜悦心情,表达了践行祖父康熙帝教诲的执政意愿。
需要说明的是,乾隆十七年之前,避暑山庄并没有桂花。其主要原因在于避暑山庄地处塞外,夏季气温偏低,不适合桂花树生长。金秋为桂花盛开季节,乾隆皇帝很喜欢桂花,然而他到避暑山庄时,却未能看到桂花,因而多次感到遗憾。为解决此问题,热河的园丁们将北京的桂树引入避暑山庄,经过精心栽种,终于在乾隆十七年,培育出在中秋时节盛开的桂花。时年秋天,乾隆帝在避暑山庄看到桂花后,特赋诗《咏桂》,以表达欣喜之情。时任热河副都统的李侍尧,借机将此诗配以避暑山庄月桂,采用紫檀、黄金等材料制作成挂屏,进京贡给乾隆帝,并在挂屏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乾隆非常喜欢这幅挂屏,并将其留在了宫中。
不仅是紫禁城,在清代的皇家园林中,桂花树也是不可或缺的植物。如圆明园长春仙馆附近的“林虚桂静”景观,为清代皇家赏桂之处。又如《北京志·世界文化遗产卷·颐和园志》记载:颐和园在清代曾栽培大量桂花盆景,1928年7月由清室向民国内政部移交的盆花中,有桂花120盆、小桂花110盆,合计230盆,占移交花卉盆景总数的50%。如今,颐和园内仍有不少百年以上的清代皇家桂花品种。
(作者系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