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李禾
10月31日,在北京举行的2024年绿色供应链暨气候行动论坛上,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发布的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供应链气候行动CATI指数年度报告显示,中外领跑企业的绿色采购要求推动供应链排放下降,但应对全球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挑战,还需有更多行业龙头加强与上游供应链的协同减排。
今年是IPE连续十一年发布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年度报告,连续七年开展供应链气候行动指数年度评价。2024年度两个指数评价覆盖23个行业的780家中外企业。
2024年度CITI评价显示,更多中外企业将环境管理向供应链上游拓展,激励供应商履行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责任,降低环境影响和碳足迹。一批行业核心供应商建立了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带动自身产业链协同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为评价企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环境污染“三重地球危机”的表现,IPE在本期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中纳入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污染物管控、塑料污染治理等指标,并计划逐步细化和扩展。
评价显示,七成企业披露了化学品使用、水资源或其他自然资源使用、污染物排放、包装与塑料使用等信息;其中部分企业将数据披露范围拓展至价值链,并公开承诺减少水资源消耗、预防和减少废弃物产生、回收利用废弃物、降低原生塑料用量等。包括光伏、新能源车、锂电池“新三样”在内的20个行业127家企业,测算并披露其主要产品的碳足迹数据。
评价还发现,在各方推动下,供应商实际减排行动已有显著成效。从连续两个年度披露碳数据的1590家供应商分析表明,其碳排放总量下降502万吨。在诸多减排措施中,清洁能源替代占比最高,显示我国可再生能源规模大幅提升,对供应链脱碳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在能源基金会支持下,IPE还开发了汽车行业企业气候行动CATI指数,开展汽车-钢铝产业链协同减碳研究等。
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由IPE和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在2014年合作研发,企业气候行动CATI指数由IPE开发,得到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技术支持。在论坛上,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和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等单位,能源基金会和国际清洁交通委员会等国际机构,中国石化工业联合会、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等行业协会代表,以及国内外知名品牌和供应商企业高管发言,并进行研讨。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