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祝华
10月31日,记者从海南热带海洋学院获悉,由该校崖州湾创新研究院王连明团队研制的水下机器人“热海大1号”近日在三亚南山港成功完成下水测试。测试结果表明,从机械结构到电控系统的软件开发,“热海大1号”展现了高水平的技术集成能力。
据了解,我国共有海岛1.1万余个,特别是东沙、西沙、中沙、南沙海域岛礁星罗棋布,与岛礁关联的海域具有丰富的水产资源、植物资源、矿物资源、油气资源、海洋能资源和航道资源等。但是由于这些海域中海流复杂、水深变化大,因此深入岛礁海域进行观测具有很大的难度。
王连明介绍,国内外研究团队对岛礁海域开展研究过去主要采用遥感技术,探测深度和精细度均有限,随着技术发展水平推动,水下机器人成为了海洋观测最有力工具。但是,目前已经成功开发并且能够很好地应用于岛礁海域观测的水下机器人非常少。因此,研制面向岛礁海域观测的水下机器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复杂地形和水流环境中运行的水下机器人要能够灵活地躲避障碍物,并且能在复杂水流冲击下保持机体的运动稳定,以实现对海底环境的清晰成像,以及稳定地获取各类观测数据。所以,此类水下机器人应具有尺寸小、抗水流干扰能力强、运动稳定性高、机动性好的特点。”王连明说。
针对技术瓶颈,“热海大1号”研究团队在设计时采用了双舱体结构。此结构具有两个相对独立的空间,相比单舱体结构空间更大、布局更灵活。双舱体结构具有被动稳定性,可以有效消除复杂水流对稳定性的影响。同时,双舱体结构的上舱体为控制舱,下舱体为数据采集舱和供电舱,根据不同探测任务需求可以进行更换,从而提高开发效率、节省成本。
(受访对象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