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揭秘濒危动物安吉小鲵的独特繁殖策略

2024-10-28 16:36:58 来源: 新华网 点击数:

新华社记者 冯源

浙西北山区生活着一种极为珍稀的两栖动物——安吉小鲵。它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定为“濒危”等级。浙江自然博物院科学研究部主任陈苍松带领学生们在研究中发现,安吉小鲵的幼体(蝌蚪)有自相残杀的习性,这是它们在艰苦的生存环境下形成的“胜利大逃杀”繁殖策略。相关论文已在国际学术期刊《动物》在线发表。

安吉小鲵于1990年被发现,1992年正式命名,目前只在安吉县龙王山、杭州市临安区清凉峰等4处山区有分布,主要生活在海拔1300-1600米的山区泥炭藓沼泽湿地中。如今,安吉小鲵在野外的性成熟个体(成体)只有500尾左右。

陈苍松告诉记者,安吉小鲵在冬季到春初在清澈的水坑繁殖,但只有1%-3%的受精卵能够完成变态发育,成为性成熟成体。绝大多数蝌蚪都成了同类的食物,这种习性对于安吉小鲵的人工繁育和野外种群复壮很是不利。

研究发现,与蛙类、蝾螈类等两栖动物相比,安吉小鲵的胚胎里卵黄含量明显偏少,而它们繁殖的水坑面积又非常小,最大的也就2平方米左右。

“在同一个水坑里,最多时可以孵化出2000尾以上的蝌蚪,种群内生存竞争压力很大。”陈苍松说,安吉小鲵胚胎里卵黄含量低,说明“母胎”自带“干粮”不足。蝌蚪要食用浮游生物,但冬天的繁殖水坑里浮游生物又极少。

因此,安吉小鲵的蝌蚪们要靠吞食同类来补充营养,先孵化的吃后孵化的,长得快的吃长得慢的,形成了独特的繁殖策略,研究人员称其为“胜利大逃杀”。研究还发现,安吉小鲵分批产卵,会在前一批卵要孵化时产后一批卵,导致前后两批蝌蚪有明显体形差异,强化了同类捕食。而安吉小鲵胚胎中卵黄含量明显偏少的原因,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事实上,不少小鲵科动物都有同类捕食的情况,但是安吉小鲵的这种情况最为明显,这应该是在长期演化中形成的。它们选择在冬天繁殖,就是为了躲避蝌蚪的天敌。

“安吉小鲵现在还能保持一定数量的有效种群,说明这种生存策略也有合理性。”陈苍松说。

责任编辑:何沛苁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