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丨激发企业“联”出创新合力——厦门立足产业发展强化创新联合体建设

2024-10-23 07:55:51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符晓波

“创新联合体组建一年多来,我们攻克了工业元宇宙场景的多项技术难题,并一举拿下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这是靠企业‘单兵突击’无法实现的成就。”10月15日,厦门盈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战略总工程师陈建成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两年前,经厦门市科技局批复,该公司联合浙江大学、天津大学、集美大学等数十家高校及企业代表共同组建起国内第一家元宇宙领域创新联合体——元宇宙支撑技术与场景驱动创新联合体。该联合体合作突破多项技术,形成了一批标志性产品和成果,多款应用率先在厦门落地。

为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厦门市推出支持建设创新联合体的系列改革措施,旨在充分激发企业科技创新动力。创新联合体的成功实践,不仅为厦门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注入活力,也成为当地探索新合作模式、加速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生动写照。

为跨界技术“组局”

“这些成果彰显了创新联合体在整合资源、协同创新方面的强大优势。”陈建成说,元宇宙应用场景关键技术需要不同领域创新主体协同解决,创新联合体促成供需侧的直接对接和同向发力,让技术融合创新步伐加速。

元宇宙是新兴技术融合创新的典型代表。如今,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呈现跨学科、跨行业的交叉融合趋势,创新活动复杂性与系统性越来越强,亟待新的技术研发与创新组织模式。

厦门市委、市政府在2022年提出,鼓励由科技创新资源整合能力强的产业龙头企业,或新型研发机构牵头,以自发形式、市场化手段,在当地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分批组建创新联合体;厦门采取支持创新联合体优先承担市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国家与地方联合项目等多项支持措施。

“创新联合体的主体是企业,关键在龙头。”厦门市科技局体系创新与政策规划处二级调研员黄海燕说,如何引导龙头企业牵头、产业上下游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积极参与,是改革措施的关键议题。就此,厦门市科技局印发《厦门市支持创新联合体建设工作指引》(以下简称《工作指引》),对创新联合体牵头企业和参与单位的实力、资格及意愿等提出具体要求。

截至目前,当地已先后在柔性电子、高端装备、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组建9家创新联合体。全市上下形成大小创新单元共同参与的创新生态系统,展现出强大的创新资源集聚效应。

以领军企业为主导

“以前,汽车做数字模拟得去北京、上海,现在厦门就可以做了!”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厦门分中心(以下简称“厦门国创中心”)主任张敏在数字化电控实验室告诉记者,作为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的新型研发机构,该中心积极构建示范场景,并开放独创技术为新能源汽车企业提供检测服务。

黄海燕介绍,创新联合体是以突破具体技术为目标,牵头单位不仅要有足够的研发投入,更要有前沿技术识别及研发领导能力。“与大学、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及科学家团队有良好合作基础,建有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各类研发机构者优先”,成为《工作指引》对牵头单位的具体条件之一,旨在降低高校、企业之间技术转移梯度。

“不过,创新联合之路依旧有堵点,比如龙头企业话语权过大、成果利益分配不均、专利成果保护不到位等。很多企业顾虑在合作中丧失话语权,‘技财两失’。”黄海燕说,为此,厦门要求各成员单位签订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组建协议,明确任务分工、知识产权归属、转化收益分配等,保障成员合法权益。

制度保障和法律约束,让以前“只敢小步走路,不敢大胆投入”的企业打消了顾虑。陈建成说,该联合体成员从最初17家单位增至26家,显示出强大的“聚沙成塔”效应。

“在我们的撮合下,联合体成员两家单位‘一拍即合’,正在筹备组建新的公司,向新能源汽车‘全域安全’关键技术发起攻关。”厦门国创中心先进电驱动技术创新中心白艳说,令人欣喜的是,成员单位积极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组成特色鲜明的联合体研究团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厦门市科技局局长孔曙光表示:“我们在政策落实中实现了以科技领军企业为主导组建创新联合体的目标。企业的持续投入有望带领创新联合体打通创新链,助力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

责任编辑:何沛苁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