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路 科技日报记者 王春
近日,好消息不断传来: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已建成5个工作井、一至五号工作井10条隧道全线贯通。“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具有更高的亮度,更短的脉冲结构和更好的相干性,能提供的X射线峰值亮度比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高十亿倍,这将为我们的研究提供前所未有的尖端研究手段。”上海科技大学大科学中心助理主任欧阳峥嵘教授说。
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的高效建设,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一个缩影。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走过非凡十年,当前,正加快向“强功能”跃升,进入创新活力持续迸发、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的新阶段。
超前布局,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建设
据了解,目前,上海已建、在建和规划建设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多达20个,一件件“国之重器”不断引领中国创新跻身“领跑者”行列。装置建成后,将与已有的上海光源、国家蛋白质科学设施、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超强超短激光装置等共同组成光子科学中心。
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围绕气象、生命、物质科学等领域,开发“伏羲”“女娲”等大模型取得关键性突破。步入快速发展阶段的李政道研究所,目前已形成天文与天体物理、粒子与核物理、凝聚态物理三大研究方向。一批批新型研发机构正成为科技创新的新引擎,畅通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快车道”。
如何让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速融合,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领域,全国首个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模速空间”建成,全市已有多款大模型通过备案,金融、交通、消费等领域一批垂直大模型形成应用。孵化于上海科技大学的影眸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推出全球首款生产级3D AI生成工具——三维原生大模型“Rodin”,上线几个月便已拥有数十万用户。
记者从上海市科委获悉,上海今年以来已实现5款国产I类创新药、9款Ⅲ类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其中获批创新药数量已超过去年。原始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涌现出一批高水平原创成果,2023年,上海科学家在《细胞》《自然》《科学》三大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120篇论文,其中封面文章全国共有9篇,上海有4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进一步提升,2023年上海市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达到4850.21亿元,创历史新高。
开放创新生态,世界级科技园区初具形态
张江高新区以全市8%的土地面积,贡献全市80%的三大先导产业总产值、外资研发机构和科创板上市企业,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步伐加快。
目前,张江科学城在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特殊物品跨境监管、M0产业复合用地等领域率先试点并取得成效。和记黄埔医药(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和黄医药”)研发的呋喹替尼成为上海首个且唯一成功出海美、欧、日三大标杆市场的中国原创新药。“在上市许可持有人试点制度推动下,和黄医药作为首家试点企业落地实施,呋喹替尼提前了三年上市。”和黄医药执行副总裁崔昳昤说,“呋喹替尼今年上半年全球销售额为13.6亿元,其中美国市场销售额近9.3亿元,显示出强劲的市场需求。”
企业的创新发展离不开资金、人才等要素。据悉,上海推出总规模1000亿元的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和未来产业基金,重点支持早期硬科技项目,同时进行产业培育、并购整合、补链强链,推动上海加快催生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上海聚焦硬科技,引进培养孵化服务领军人才,建设概念验证中心、技术转化平台,提升专业服务能级,首批7家高质量孵化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加速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