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李丽云 朱虹
10月19日,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承担的项目,在黑龙江省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通过了专家组的现场验收。
测产结果显示,在“以渔治碱”改良后的原始盐碱地种植的“宏科181”品种稻谷产量为508.3千克/亩、“中科发5”品种稻谷产量为515.4千克/亩,均突破“千斤”大关;池塘养殖耐盐碱鱼类生长效果良好;农业排碱水零排放,实现了循环利用。这意味着采取“以渔治碱”方式高效改良东北碳酸盐型盐碱地,在杜尔伯特取得成功。
据了解,该团队承担的“盐碱水土一体化循环利用与生态改良渔业模式”项目所属“东北内陆盐碱地生态水产养殖技术集成和以渔治碱模式构建”课题下设的“农业排碱水渔农循环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任务。
该课题任务负责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赵志刚研究员介绍,盐碱地水产养殖是在宜渔盐碱地上开展的,以盐碱水土资源综合利用和修复脆弱生态环境为目标的水产养殖活动。遵循“宜粮则粮、宜渔则渔”原则,在闲置盐碱地资源中开展渔业综合开发利用,不仅可以拓展渔业产业发展空间、增加水产品供给,还能有效降低土壤盐碱程度、实现盐碱土壤的改良与修复,增加后备耕地资源。
据介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经过多年技术攻关,突破盐碱地池塘生态养殖、生物絮团高效降碱及水质调控、盐碱地渔农综合种养等关键技术,创建了碳酸盐型盐碱地“以渔治碱”异位循环水渔农综合种养技术模式。
该模式通过“挖沟排碱”“循环洗碱”“生物降碱”等方式,实现了对重度盐碱地的生态修复与改良,使不能耕种的盐碱荒地焕发生机,实现“渔米双收”。
本年度,该团队在前期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熟化和集成了盐碱地渔农综合种养过程中“物理降碱”“生物降碱”等关键技术,对“以渔治碱”异位循环水渔农综合种养模式进行全面升级,并在大庆连环湖基地进行示范应用。
现场验收专家组组长、黑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站长张旭彬研究员表示,盐碱地渔农综合生态种养模式是一种将水产养殖与盐碱地农田种植相结合的复合农业生产方式,具有稳粮、促渔、提质、增效等特点。该课题探索了渔农生态系统对盐碱地改良和生态修复的效果,为盐碱地区渔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思路和新途径。
(科技日报记者 李丽云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