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瞳丨少年夺金,天赋背后是兴趣和努力

2024-10-17 07:56:15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深瞳工作室出品

科技日报记者 代小佩 策划 刘恕 李坤

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正式公布的前一天,18岁的马麟瑞跟朋友闲聊时预测了一下,结果预测成真。

获奖人名单公布后,他发朋友圈感慨,今年的诺贝尔奖真是AI的大胜利,“虽然内心还是希望光催化领域获奖,但毕竟时代变了”。

几个月前,第56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举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人大附中”)的马麟瑞和他的三位队友——海口中学的钟正、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华师附中”)的任正谦、重庆巴蜀中学的王俊杰,全部斩获金牌。这是中国第四次在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蝉联团体冠军。

今年夏天,四名少年各自告别了中学时代,陆续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报到。日前,在北京五道口,他们向记者讲述了夺金背后的故事。

“最不缺的就是天赋”

解锁兴趣的钥匙落在四位少年手上,有偶然也有必然。

小学五年级时,马麟瑞凭借优异成绩入选人大附中超常儿童早期培养实验项目(早培班)。第一节化学课上,老师播放了科普视频《美丽化学》。铅树和银树生长,透明气泡缓慢上升,结晶过程宛如冰雪盛宴……马麟瑞仿佛被带入了魔法般的世界。多年以后,他形容当时的感觉——“无比震撼”。

在物理学科竞赛圈,人大附中久负盛名。物理学科竞赛教练动员马麟瑞加入物理竞赛班,马麟瑞的母亲也有些心动。但马麟瑞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化学。

“班里很多同学学物理比我早,比我更有优势。而我的化学成绩一直很好,我也非常喜欢化学。”和很多喜欢化学的“哈利·波特迷”一样,马麟瑞戏称化学是“魔药学”。

兴趣也指引着任正谦的选择。任正谦的母亲是中学化学老师,他们家里化学书籍触手可及。初中时,任正谦翻到一本大学化学教材,对化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透过现象看事物本质,这种思维方式非常吸引我。有时候,连续好几个小时钻研化学问题也不会无聊和烦躁。”任正谦说。

跟马麟瑞和任正谦不同,钟正最初对化学没有特别的偏爱,是机缘巧合让他对化学产生兴趣。

3年前,海口中学建校以来第一次组织学科竞赛生选拔考试。钟正考了第4名。

钟正的父母都是高中老师,他们起初有些担忧。一方面,担心打竞赛出不了成绩,影响高考;另一方面,心疼儿子吃苦受累,竞赛是脑力活儿,也是体力活儿。但钟正觉得,可以去“玩一下”,父母尊重了他的选择。随着接触化学时间增多,钟正的兴趣也与日俱增。

和钟正一样,王俊杰走上化学竞赛之路有一些偶然因素。

初一时,王俊杰报了数学竞赛班和化学竞赛班。由于精力有限,他主攻数学竞赛,在化学竞赛班“打酱油”。

后来,发生了一次意外——王俊杰被破碎的玻璃门砸中,右手肌腱断裂。而那段时间数学竞赛班正在讲梅涅劳斯定律,需要大量演算,他因受伤无法握笔,被迫停止数学竞赛。

伤势恢复得慢,一星期、两星期、三星期……内心的焦虑随着远离赛场的时间增长,王俊杰渐渐陷入低谷。这时,是化学“拽”了他一把。“化学不用像数学那样做大量计算,何不把重心转移到化学竞赛?”

令老师惊讶的是,王俊杰在化学竞赛班如鱼得水,进步飞快。“虽然是意外推动我重心转移,但我并不是被迫的,因为一开始我就对化学有兴趣。”王俊杰说。

谈及学化学的天赋,任正谦坦率地说:“天赋肯定是有的,不能说没有。”

任正谦的成绩在全校遥遥领先,打竞赛对他来说“不费力”。马麟瑞三岁就会背九九乘法口诀表和少儿版《三国演义》,是名副其实的“学霸”,打竞赛同样学有余力。钟正和王俊杰也是“别人家的孩子”,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对打竞赛的学生来说,最不缺的就是天赋。但能让你继续前进的,是兴趣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任正谦说这些话时,流露出超出同龄人的稳重。

“满怀对化学的热情”

任正谦觉得自己很幸运,在化学竞赛方面,华师附中比较“松弛”,这是他理想的学习环境。

“打竞赛初期,教练并不急于让我们赶进度、拿成绩,而是给我们充足的时间钻研自己感兴趣的板块。教练比较纵容我这么干。”任正谦说,与大多数教练不同,他的教练许灵敏用管理课题组的方式来培养竞赛生,要求学生定期阅读整理文献,锻炼学术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由于许灵敏的牵线搭桥,任正谦有机会与一线科研工作者交流。“学校也会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办科学讲座。参加培训期间,我们也会与高校学者交流,这潜移默化影响了我的思维方式。”

在重庆,巴蜀中学五大学科竞赛水平排名第一。王俊杰小学毕业时,父母希望他去重庆南开中学,学校综合实力强而且离家近,但王俊杰心仪巴蜀中学。为了满足儿子心愿,父母在巴蜀中学附近租了房。

巴蜀中学专门为竞赛生盖了一栋大楼,学校定期翻修大楼,更新楼内设施。除了硬件,巴蜀中学的“软件”配置也很高——学科竞赛教练超过一半毕业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王俊杰的教练徐培迪就是其中之一。“竞赛生停上综合课,事后再统一补,免除竞赛生的后顾之忧。”王俊杰说。

王俊杰读初二那年,徐培迪向巴蜀中学申请,让王俊杰跟着初三竞赛生学习。“徐老师这样做,相当于认可了我的化学天赋,给了我很大信心。”王俊杰说。

钟正就读的海口中学是一所民办中学,创办于2006年。为了支持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海口中学为竞赛生承担全部培训费。该校首个竞赛班班主任蔡忠华是钟正的教练,他此前任职于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带的学生获得过两块国际化学奥赛金牌。

海口中学校长谭漫书是个有情怀的人,她教导这些有天赋的中学生:要用学者精神钻研感兴趣的领域,培养科学家精神,致力于成为卓越的科学家。这些话印在了钟正心里,也影响了他日后的选择。

在人大附中时,马麟瑞加入了学生组织化学社。他主动与时任社长关涛交流,请教如何选教材、报培训班以及备战比赛。“学长带学弟,传授竞赛经验,是人大附中独特且难能可贵的一点。”马麟瑞说,“关涛学长脸上总是挂着笑容,他热爱生活、乐于分享,给我的帮助远不止竞赛本身。”

后来,马麟瑞接棒出任社长,也开始指导学弟学妹。他带的学弟,有5位在高二就进入省队。“10月底,他们会去广州,征战第38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决赛。”提起他们,马麟瑞很是自豪,“在他们身上会看到当年的自己,满怀对化学的热情和对知识的渴望。”

“回来比留下更勇敢”

在马拉松比赛中,跑者进入“撞墙期”时,身体会异常疲惫,情绪低落,容易放弃。而一旦撑过“撞墙期”,就会身心舒畅,如获新生。

四名少年都曾遭遇过“撞墙期”。

2022年底,蔡忠华感到奇怪,为什么钟正平时考得不错,大赛却不出成绩?钟正也有些担忧:“小赛神,大赛虫。关键比赛发挥不出水平,是可怕的事情。”

钟正分析后发现,问题不在于知识有短板,而是状态不稳定。为了解决问题,钟正把考试当样本,每次考完都认真复盘自己的状态。在经历大约60场考试后,钟正拿到了自己专属的“状态数据库”。他从中发现规律:如果考试非常放松愉快,容易犯低级错误,成绩通常不理想;如果心态平和,成绩往往不错。

此后,钟正不断调适状态,学会了如何在赛场上冷静下来。几个月后,他终于翻盘——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组织的“大中衔接”考试中,一举夺得全国第三名。用科学方法走出低谷,这让钟正信心大增。

“钟正学习很讲究方法,心态也好。”蔡忠华说,“一般人遇到困难会往后退,而他会往前冲。”

马麟瑞也曾经历过至暗时刻。高二参加第36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初赛,他轻松进入省队,有点“飘”。决赛进入一个月倒计时,复习计划没有如期完成,他开始慌了。焦虑的他只身前往杭州一所中学备考,打算突击一个月。

这所学校在学科竞赛方面全国闻名,但纪律严明、作息严格,马麟瑞有些不适应。而且这里高手云集,让马麟瑞有心理落差。巨大的挫败感让马麟瑞很痛苦,甚至产生过放弃参加决赛的念头。

“挣扎”了大约10天后,马麟瑞决定踏上回京的列车。“其实,到火车站时我还在纠结要不要留下,感觉自己像逃兵。”马麟瑞不记得最终是如何踏上那趟列车的,只记得事后母亲评价,“回来比留下更勇敢”。

回到熟悉的北京、熟悉的学校,马麟瑞顶住压力,全力以赴备战决赛。2022年11月,第36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决赛在长春拉开帷幕。马麟瑞“卡线”拿到了一枚金牌。

此后,马麟瑞对自己更加“狠”。为了备战第37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初赛,马麟瑞在大概半个月的时间里,每隔一天,早中晚各做一套试卷。“我想训练自己,即使在最差状态下,也尽可能多拿分。”

有人觉得这样做有些残酷。马麟瑞冷静地说,“竞赛本身就非常残酷”。

初中刚入校时,任正谦的成绩并不理想。为了提高学习成绩,他不断调整学习方式,最终重建自信。“受我父母的影响,我觉得出现问题时最重要的是思考解决方案。如果问题被定性为可以解决,我乐于挑战它。”他说。

备战比赛时,许灵敏认真研究了任正谦的实力分布。她建议任正谦按顺序做题,而不是先挑有机化学这部分做。

与其他竞赛生相比,有机化学的确是任正谦的短板。但任正谦并没有马上采纳教练的建议。他找了几套卷子,一部分从头开始做,一部分从有机化学开始做。

“通过对比实验结果,我接受了教练的建议。”任正谦平静地说,“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将选择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你有一个想法,无论它多么漂亮,如果与事实不符,你就要否决它。”

2022年夏天,在某化学竞赛培训机构组织的联考中,年仅15岁的王俊杰排名全国第六。在之后北京大学的“大中衔接”活动中,他也取得前十五名的成绩。然而,在那年冬天举行的第36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决赛中,他却名落孙山。

为了给升学留条后路,王俊杰把精力向综合课倾斜。“不一定要死磕竞赛,备战高考与备战竞赛是两种不同的路径,我们要及时转换思维。”综合课成绩提上来后,王俊杰全力以赴,寻找竞赛突破点。

2023年11月,北京有些冷,由中国化学会主办的第37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决赛如期举行。走出考场后,王俊杰非常失落,“可能再次无缘奖牌”。

那晚,他住在北京的辽宁大厦,窗外的车水马龙,搅得他更加心烦意乱,他甚至想过放弃。但父母一如既往地信任他,鼓励他:“你一定没问题。”

最后,王俊杰获得全国第五名的好成绩。

也是在这场决赛中,马麟瑞、钟正、任正谦同样斩获金牌,拿到宝贵的保送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名额。彼时,马麟瑞和钟正17岁,正读高三。16岁的王俊杰和任正谦,在高二读了才两个多月。

四个少年纷纷走出“撞墙期”,迎来胜利。从升学角度来讲,竞赛之旅可以就此结束。但他们决定,继续前进。

“你肯定可以逆风翻盘”

在第37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决赛中排名前50的竞赛生,可入选国家集训队;集训队中4名优胜者,将代表国家出征第56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

国际奥林匹克竞赛,是学科竞赛生的最高舞台。

“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有机会代表国家参赛,为何不呢?”钟正说。

参赛之路是光荣的,也是孤独的。和钟正同届的化学竞赛生都“散了”,他要独自复习、独自上场,甚至要承受舆论压力。当时有人质疑钟正的成绩:海南有实力进国家队?

钟正知道,最好的回应方式是默默去赢。

2024年3月,钟正、任正谦、马麟瑞、王俊杰在集训队选拔考试中脱颖而出,分别位列前四名,正式成为国家队选手。

7月21日,4名选手和6名带队人员组成中国代表团,飞往利雅得。十多个小时后,飞机落地,舱门打开,热浪扑面而来。身处一望无垠的沙漠,四个少年兴奋又好奇。他们与来自全球各地的300多名化学翘楚,齐聚沙特国王大学。

赛场之内,他们是对手;赛场之外,他们是朋友。来自各国的少年聚在一起,聊天、唱歌、玩牌、打球,他们逛沙特古城、集市小摊,他们分享奇妙的化学实验,感受志趣相投的喜悦。这种喜悦,超越文化的差异,超越语言的障碍。让四个中国少年欣喜的是,他们还偶遇参加2024沙特电竞世界杯的中国战队。

在轻松的氛围中,比赛来临了。

7月24日,实验开考。选手们要在5个小时内完成两个化学实验:物质鉴别和定量分析。物质鉴别实验给了8个瓶子、4个指示剂。考题是:8个瓶子里的物质分别是什么,各自有什么特性?实验涉及考点多,对判断思考能力要求极高,一步错就会步步错。

考试前,钟正紧张到呕吐,开局也不顺。由于空调温度很低,他的护目镜一直起雾。摘下护目镜、擦拭、戴上去,如此反复,钟正越做越烦躁。实验做了半个小时后,他在内心给自己叫了暂停——放空自己,完全不思考。1分钟后,他重新审题,一边做,一边思考,一边调整,越来越专注,越来越顺畅。

而马麟瑞则卡在了定量分析。

在国内做实验时,定量分析用的天平精度达到0.1毫克,但这次考试的天平精度只有10毫克,差了100倍,这让马麟瑞很不适应。空调吹出的风很大,也影响了天平称重。马麟瑞焦躁不安,不小心打翻了一个玻璃杯。连续好几个小时,他都无法专注,实验出现很大失误。

走出赛场,压力缠住了马麟瑞,“如果拿不到金牌,会给国家丢脸”。

三个队友鼓励马麟瑞:“你的理论水平国内顶尖,你肯定可以逆风翻盘。”任正谦陪着马麟瑞在沙特国王大学图书馆复习到天黑,为理论考试作准备。赛后提起这段插曲,马麟瑞对三位队友充满感激。

7月26日,理论考试开始,恰逢2024年巴黎奥运会开幕。他们有了更强的使命感,虽然赛场不同,但是“也要为国争光”。

四名少年,不负众望。

7月29日,国乒在巴黎拿到混双金牌的前一晚,第56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结果揭晓:四名中国选手全部斩获金牌。马麟瑞理论考试全球第二,成功翻盘。钟正总分排名全球第一。

钟正这枚金牌对海南来说同样意义非凡,这是海南省第一枚五大学科竞赛国际金牌。

高中毕业前夕,马麟瑞联合两名同学在人大附中发起了一场500多人参加的歌会,“这是对学习竞赛的弥补,也是献给中学时代的礼物”。

金秋九月,四名少年再次齐聚北京,各自去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报到。王俊杰制定了自己的骑行和学习计划,任正谦和钟正的理想是成为科学家,马麟瑞想探索人工智能可以为化学带来什么。

一枚金牌为他们的中学时代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而他们追求科学真理的故事,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陈可轩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