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春
在三只小黑鼠的背上,棕黄色毛发清晰显示着“SHU”(上海大学英文缩写)字母,这是上海大学廖新化教授团队基因疗法的新突破。上海大学这项参展成果一经亮相就引起现场媒体记者的关注。这是9月24日,记者在第24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以下简称工博会)高校展区看到的一幕。
本届中国工博会上,众多首发首展的新科技、新成果、新展品齐聚现场。高校展区是工博会最吸睛的区域之一,展区内高科技成果多达615项,其中有多款丰富多彩的“黑科技”。
文章开头提及的小黑鼠背上棕黄色毛发,诠释了一种基于AAV(腺相关病毒)的基因疗法。上海大学廖新化教授的研究团队发现,AAV能够非常高效地将基因递送到皮肤组织,比如递送毛色相关基因,可以将小鼠的黑色毛发变为棕黄色。通过可控的注射,不仅能在小鼠的背上写出“SHU”字样,还能有效促进毛发生长和创伤愈合。这为脱发和难愈性创面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首次证明了基因疗法在皮肤病治疗以及医美领域应用的巨大潜力。
本届中国工博会增设了CIIF工匠奖,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血管病专家葛均波院士获得了这一殊荣。在介入治疗技术创新领域中,葛均波首次发现心肌桥血管内超声特征性“半月现象”,将心肌桥的检出率从不足5%大幅提升至95%以上。这项发现被编入国际经典心血管病教科书,成为现行心肌桥诊断的金标准,也得到了“葛氏现象”的别称。此外,针对传统支架材料“不可降解”问题,葛均波团队成功研制出我国首个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可吸收冠脉支架——Xinsorb支架,它能够在3—5年内被人体完全降解吸收,避免长期使用金属支架的潜在风险。
经过多年潜心攻关,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段宁院士领衔的清洁生产技术研究团队成功研发了实时监测仪。“这是目前国内外唯一能秒级完成化学物种原价态、原形态、原相态高浓度测定的仪器。”段宁院士介绍说,这一实时监测仪具有一双“慧眼”,有望改变当前物联网、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技术无法干预微观化学过程的局面,将在数字化赋能环保治污和行业绿色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同济大学有19项科技创新成果集中亮相于本届工博会高校展区,分别来自环境、汽车、医学、电子与信息、土木、机械等各学科。”同济大学科技园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高校展区,上海交通大学带来了“开拓二号”深海重载作业采矿车创新研发项目。该项目实现了国内同类研究的6个“突破”——首次实现深海重载作业采矿车布放作业水深突破4000米大关,首创深海多矿种联合开采技术,首创深海复杂海底地形高机动行进技术,首创深水重载作业智能精细控制技术,首创非金属缆深海重载布放回收技术,创新深海环境扰动监测评估技术。
本届工博会高校展区展示面积8600平方米,共有75所高校参展,其中国内参展高校70所,上海地区20所,上海以外地区50所,国外高校5所。国内参展高校中双一流建设高校43所,占比达到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