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赵小山 董生祥 科技日报记者 朱彤
9月27日,走进新疆天业集团汇合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业汇合)的生产车间,智能化设备高速运转,各条生产线有序运行。
该公司副总工程师曹志晔和他的团队正利用云智慧控制系统,实时监测和调整系统电量、过程消耗和蒸汽指标。前不久,他们还成功在企业实现了让智能机器人进行巡检,减轻了巡检人员的劳动强度,减少了巡检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实现生产管理效率和安全防护水平双提升。
“他在仪电行业一干就是20多年,为编织我们大家共同的‘数字工厂’梦想贡献了智慧和汗水。”提起曹志晔,天业汇合职工李润沣这样说。
时间回溯到2002年,那时的曹志晔还是石河子化工厂的一名普通电工。面对错综复杂的电路图和控制要求更高的设备,他没有退缩,反而燃起了对仪表控制技术的浓厚兴趣。
四年间,他像一块海绵,不断吸收着行业内先进的仪表控制技术和化工工艺知识。凭借着不懈的努力和对技术的执着追求,曹志晔也从一个普通的电工成长为仪电领域的专家型人才。
从2007年开始,曹志晔的身影频繁出现在天业集团各大项目的筹建现场。他带领团队,围绕DCS系统设计了500余项优化控制方案,每一次优化都使自动化程度显著提升。特别是在电氯系统氯气3K机的调试中,他大胆创新,成功实施优化技改,为系统的长期安全稳定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德国技术专家目睹这些后,连连称赞并向他学习此项技术。
2017年,天业集团启动了当时国内单套规模最大的60万吨煤制乙二醇项目。这对曹志晔和他的团队来说,无疑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硬仗。
从设计论证到安装调试,从运行优化到突破技术难题,曹志晔像陀螺一样连轴转,1000多个日夜里,他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5万多个DCS控制点位、2万多个SIS控制系统、22万多米的线缆连接、上千台大型装置的联调联试……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他和团队夜以继日的辛勤付出。
“当项目顺利开车并产出合格产品的那一瞬间,我觉得所有努力都是值得的。”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曹志晔说。
这个项目不仅创下了国内大型煤化工开车的最快纪录,还在调试运行中突破了100多项仪表难题,大幅提升了项目的综合竞争力。
在乙二醇项目的原始开车及试生产阶段,气化炉点火不明的问题一直困扰着煤化工行业。曹志晔带领团队深入现场,反复研究,最终大胆提出在气化炉内安装“眼睛”的创新方案。
这一方案如同在人的心脏内动手术,风险极大。面对质疑和担忧,曹志晔用5个昼夜完成了可行性分析报告,最终成功实施了这一“心脏搭桥手术”。改造后,气化炉点炉过程中的信号均在可控范围内,彻底解决了启停不正常的问题。
随着曹志晔在业界的名声越来越响,兵团八师石河子市总工会为他授牌成立了“曹志晔劳模创新工作室”。这个工作室不仅成为天业集团技术创新的重要平台,还吸引了众多仪电专业的行家里手加入。
工作室的成立,不仅激发了职工的创新创造活力,还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内生动力。
在曹志晔看来,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工匠人才,才能推动整个行业的进步。因此,他积极投身人才培养工作,通过举办导师带徒签约仪式、推出工匠人才师带徒培养等措施,激发职工的创新创造活力。
在他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青年职工勇挑重担,在岗位上建功立业。
如今的天业集团,在曹志晔等一大批劳动模范、工匠人才的示范引领下,一个个“金点子”竞相涌现,一项项“重点课题”“行业瓶颈”在企业科研、生产一线被攻坚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