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9月20日—21日,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福建黄红麻高效绿色生产现场观摩会在福建省三明市召开,会议对黄麻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进行了深入研讨。
黄麻又名络麻、绿麻,全球天然纤维作物中黄麻种植面积和产量仅次于棉花。会议总结了近年来我国在强化黄麻基础研究、搭建分子育种平台、推动种业创新、开发多功能产品、促进政产研学融合、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等方面取得的重要成绩,研讨了我国黄麻科技创新进一步融入国家战略需求、主动求变创新的路径。
会议认为,在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的支持下,我国建立了全球最大的黄麻种质资源库,保存有25个国家的2400余份资源,每年创制新种质50份以上,黄麻纤维单产达全球平均水平近2倍;培育出适宜机械化收割的高密矮化品种、蔬菜专用的高硒高钙“帝王菜”品种、高肥效高秸秆产量的材料专用品种等,填补了多项产业空白;研发了黄麻抹茶、黄麻精细粉、黄麻萃取物、黄麻非织造材料等20多个新产品,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服饰家居、餐饮保健、汽车制造、生态修复、烟花爆竹、烤烟储运、美容护肤、物料包装、景观修饰、防汛防滑……基础共性技术的不断突破,推动黄麻产业深度融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会议观摩了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黄麻品种改良岗位、漳州黄/红麻试验站在白水畲族村打造的乡村振兴示范点。
白水畲族村被誉为“云上村庄”,海拔超过800米,山峰环抱,竹林密布,绿色恬静,又是三明市的饮用水源保护地,有着良好的阳光、水源及空气条件。但该村部分土地土质黏重、杂草丛生、地力薄弱,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能力。
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黄麻品种改良岗位、漳州黄/红麻试验站团队进驻白水畲族村后,与白水乡居农场科技协作,采用麻秆炭、碎麻骨还田改土等方式,改造烂泥田、荒地120亩,示范种植菜用、纤用黄麻新品种16个,应用团队与台湾有机农业协会联合研发的可降解麻地膜覆盖防草保墒,建立有机蔬菜生产示范基地50亩。利用特色优异种质资源,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黄麻种源博物馆,助力畲乡农文旅融合发展。对接企业生产黄麻精细粉原料及多用途产品,为生态畲乡的绿色产业疏通市场渠道。
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黄麻品种改良岗位、漳州黄/红麻试验站团队表示,未来将与白水乡居农场进一步协作,打造以黄红麻和台湾红藜为主的多品种、多元化绿色有机生态乡村康养基地,并以“全麻”作为特色打造绿色健康,融合餐饮、民宿、观光、游学等为一体,打造多元化乡村文旅康养基地。以麻为媒,科技赋能“生态颜值”,点亮畲村“绿色价值”,为畲乡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本次会议由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黄麻品种改良岗位和漳州黄/红麻试验站联合主办,白水村委会和白水乡居农场协办。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所、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海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省信阳市农业科学院、福建农林大学、台湾有机农业协会、福建省黄红麻主产县代表、三明市三元区、中村乡、白水村代表等70余人参加会议。
(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