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在古籍中一探五千年中华文明

2024-09-10 21:46:30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张盖伦

典籍是民族智慧的载体,是精神血脉的接续,亦是烛照前路的明灯。从甲骨文的有“册”有“典”至“万卷藏书富”,兼具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中华文明,在典籍长河中传承发展,从未中断。

9月9日,“亘古巨制 煌煌文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展”在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开幕。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国家典籍博物馆)联合8家图书馆、博物馆,粹选传世善本与出土文献,包括甲骨、简牍、石刻、善本等多种类型,展出珍贵展品54种75册件;同时展示“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等项目成果。

在古代漫长的生产生活中,中华民族在数学、艺术、科技、农业、药物学、手工业等领域取得了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编撰了众多影响深远的典籍。

《九章算术》被称为算经之首,全书汇集近百条公式、解法以及246道例题。它确立了我国古典数学的基本框架,并对世界数学产生积极影响。在展览上,能看到该书现存最早刻本。

《本草纲目》也静静躺在展柜中,摊开的一页上,有各类草药的图画与名字。这是明万历三十一年刻本。《本草纲目》收载药物1800余种,方剂11000余首,图1100余幅。书中创立本草新体系,采取科学分类,把药物分成16部,每部之下分类,在类之下还分若干“族”。它简直是一本古代的药物学科普。

展出的《天工开物》是明书林杨素卿刻本,其上钤“佐伯文库”“江南黎子鹤家藏书之章”等印,该书应该为黎氏得自日本。《天工开物》由明代宋应星撰写,系统记述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一本本古籍,是中华民族创新进取、不断探索的智慧结晶。

展览尾声,观众可以体验6个古籍数据库。国家图书馆展览部主任顾恒说,将文物前台展示和国家图书馆后台庞大数据库结合起来,形成有机联动,可以让每一个对古籍感兴趣的普通人,成为国家图书馆数据库的读者,了解古籍知识,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展厅内设置了毫米波雷达人在传感系统,探知人体存在则开启照明。它可大大降低对光敏感的文物的曝光时间,延长了纸质文物安全陈列周期。

把古籍留下来,让古籍活起来。展览墙壁上,还诉说着“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种种成就。

200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印发,“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正式启动。

在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支持下,该计划通过设立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和各省级古籍保护中心,依托逐步完善的古籍保护工作体系,围绕古籍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全覆盖的保护举措。

全国设立了12家“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完成国家图书馆藏清宫“天禄琳琅”、云南纳格拉洞藏经等珍贵古籍修复。2023年,在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字节跳动古籍保护专项基金支持下,国家图书馆修复师团队完成《永乐大典》“湖”字册修复,采用织布设备最大限度复原了《永乐大典》的书衣用绢,推动传统技艺和现代科技有机融合。

近年来,各单位积极推进古籍保护的科学化、规范化,研制出17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研制成功2种古籍脱酸设备和全套古籍修复设备工具;研制纸张100多种,新开化纸研制取得突破。

国家图书馆党委书记、副馆长陈樱说,希望通过举办本次展览,让更多公众一探五千年文明,让活起来的典籍滋养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责任编辑:孙莹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