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星
到2030年,乡村健康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到2035年,建成健康乡村。9月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爱卫办、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财政部等14个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健康乡村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对健康乡村建设作出明确部署。
根据指导意见,健康乡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健康保障。
巩固医疗成果,加强健康保障
指导意见指出,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与农村居民需求还存在不小差距,需要统筹各方面力量和政策措施协同推进,更好地维护农村居民健康。
3年多来,健康扶贫的政策、工作机制逐步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基本医疗有保障的成果得到有效巩固。但农村地区健康环境亟待改善、健康生活方式尚需进一步普及。
为解决上述问题,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阶段性目标:到2030年,乡村健康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居民能够便捷获得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个人医疗卫生负担可承受;健康生活方式得到普及,重大疾病危害和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到2035年,建成健康乡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差距和居民健康水平差距显著缩小。
以乡村两级为重点,补齐服务短板
指导意见明确,推进健康乡村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坚持大卫生、大健康理念,遵循乡村发展和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律,以乡村两级为重点,补齐农村卫生健康服务短板。
为此,指导意见从基础设施条件改善、功能布局优化、人才队伍发展、运行机制完善等方面,提出完善乡村卫生健康服务体系的工作要求。
根据指导意见,健康乡村建设将推进远程医疗向乡村覆盖,建立远程影像、心电、会诊等中心,以改善乡村医疗卫生服务基础设施条件;将通过扩大定向免费医学生招生规模、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等,发展壮大乡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同时,还将创造条件将村卫生室纳入基本医保定点范围,并加大医保基金支持力度。指导意见还要求,健全城乡一体、上下联动、功能完备的疾控网络,以建立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的基层公共卫生治理机制。
在强化乡村中医药服务方面,指导意见提出要力争实现全部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8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提高县级中医医院中医特色优势专科服务能力、急诊急救能力和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能力。
强化部门协同,鼓励探索创新
指导意见聚焦持续提升乡村居民健康水平,要求进一步强化重点人群健康服务,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守住不发生规模性因病返贫致贫的底线;聚焦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目标,要求构建乡村健康环境,因地制宜发展健康产业,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为细化落实工作任务,指导意见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乡村振兴工作机制。相关单位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合力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卫生健康部门会同农业农村等部门,进一步强化部门协同;发展改革部门将有关建设任务纳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规划;民政部门指导落实社会救助等政策措施;财政部门加强经费保障。
指导意见还要求各地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实施路径,推动建成符合地方实际、群众可感可及的健康乡村。相关部门将利用现有监测平台,明确阶段性目标、监测指标和方法,组织开展监测,并对建设进展滞后、成效不明显的省份加强督促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