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添4处 我国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达38项

2024-09-03 13:22:15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付丽丽

记者从水利部获悉,北京时间9月3日上午,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75届执行理事会上,2024年(第十一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公布,我国的新疆吐鲁番坎儿井、徽州坝和婺源石堨联合申报的中国古堨、陕西汉阴凤堰梯田、重庆秀山巨丰堰4个工程申报成功。至此,中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达38项。

坎儿井是中国历史悠久且极具地域特色的水利灌溉系统,在新疆吐鲁番地区分布最为集中。现有考古研究证实,吐鲁番坎儿井至少有600年以上的历史。坎儿井是新疆各族劳动人民为适应极度干旱和高蒸发量条件而创建的引出浅层地下水进行灌溉的古代水利工程,主要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四部分构成。暗渠用于集水与输水,单条长度在3至5公里之间,最长可达10公里以上,其总长度达3200多公里,素有“地下运河”的美誉。吐鲁番现存坎儿井1200余条,其中有水坎儿井近190条,年径流量为1.14亿立方米,控制灌溉面积近10万亩,至今仍在持续发挥效益。

堨(è),《现代汉语词典》清晰释义:一是堤坝,二是灌溉田地的水渠,是古徽州文化传承下来的名词。

黄山徽州区和江西婺源县历史上都辖于古徽州,传承了“堨”这种砌石引水堰坝类型的水利工程。由于地理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徽州区的古堨大都修建在丰乐河等较大河流上,其规模更大,在当地被称为堨(huì)坝;而婺源县的古堨大都修建在小河溪流上,其规模较小,在当地被称为石堨(hè)。徽州全区现存有古堨坝500余座,其中,500年以上古堨坝5座,建造时间最早的是建于东晋咸和二年(公元327年)的鲍南堨,距今有1697年历史,是新安江上有文字记载的最古老的水利灌溉工程;婺源县现存石堨在坝长5米以上、水位上下高差0.8米以上的,共计2052座,其中百年以上的有1181座。 

汉阴凤堰梯田,位于陕西省南部汉文化发祥地之一的汉阴县,灌区约5.2万亩。历朝历代的汉阴先民顺山地之势,借自然之力,形成了以凤堰梯田为代表的“田、渠、塘、溪”灌溉体系,低影响开发的方式,完美契合了“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理念。从汉阴的凤凰山水源涵养林、山溪梯田到山塘湿地,其分布在一千多米的垂直空间里,生产、生活、生态,和谐运转,完美诠释“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科学内涵。凤堰梯田的大规模开发始于明清时期“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活动,梯田内留存了大量清代的寨堡建筑。因为汉阴地处中国南北方交界处,区域降雨量无法满足梯田常年流水,先民们就在山坡上修建堰塘用于调蓄灌溉用水。为了控制更大的灌溉面积,300多年前先民便在悬崖绝壁上开凿了堰坪渠、飞天堰等引水工程。

秀山巨丰堰,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灌溉工程体系为有坝引水,共有巨丰、永丰、黄角 3座拦河坝,渠道通过3座渡槽穿过平江河的两条支流,灌溉范围超过1.6万亩,是重庆秀山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仍在发挥水利效益的灌溉工程。巨丰堰为清朝“改土归流”后应需而建,引水渠首枢纽集防洪安全、引水灌溉、泄洪排沙功能于一身,布局合理、结构科学,是传统引水灌溉枢纽的典范。巨丰堰“立体化”灌溉工程体系是适应丘陵山区灌溉需求的典型工程规划:渠-河立交、渠-渠立交、渠-路立交成为灌溉效益充分发挥的关键工程,三拱桥区域更是出现渠-渠-河三层立交,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仍在使用的砌石渡槽拦河坝。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自2014年设立,旨在梳理世界灌溉文明发展脉络、促进灌溉工程遗产保护,总结传统灌溉工程优秀的治水智慧,为可持续灌溉发展提供历史经验和启示。今年与中国的4项遗产同时列入第十一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还有来自印度、伊朗、伊拉克、日本、南非、土耳其的14个项目。目前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总数量已达到177项,遍布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五大洲的20个国家。

(水利部供图)

责任编辑:蒋捷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