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丨云南: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2024-08-28 07:50:43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李禾 何亮 房琳琳 赵汉斌

在云南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孤儿象”小强开心地吃着胡萝卜,活泼、强壮,再没有刚被发现时身体消瘦、精神不振的模样;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昆明植物所”)昆明植物园里,被称作“植物大熊猫”的漾濞槭已开花结果,摆脱了灭绝风险,成为“极小种群物种”逆袭的典型……8月19日至26日,记者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团走进云南,切身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美丽中国建设的壮丽篇章。

云南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高等植物、脊椎动物和大型真菌种类均占全国50%以上。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兰骏说,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加强,“动物王国”“植物王国”“世界花园”“物种基因库”成为云南最真实的写照。

“智慧”监测保护野生亚洲象

在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片区边缘,佩戴监测项圈的亚洲象“阿宝”在山林间穿梭觅食。

“阿宝”是国内第一头“漫步逛城”的野生亚洲象。2018年4月,“阿宝”在普洱市获得救助,2022年开始接受野化训练,今年5月被成功放归自然。

亚洲象是亚洲体型最大、最具代表性的陆生脊椎动物,被国家列入“十四五”抢救性保护的48种极度濒危物种。亚洲象保护管理中心副主任熊朝永说,我国高度重视亚洲象保护工作,经过30多年努力,我国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由150头左右增长至目前的300多头。

为更好保护亚洲象,云南构建了全国首个集野生动物保护、监测预警为一体的智能化体系,首次突破夜间和残缺影像识别技术难点,亚洲象物种识别率超过99%。对村庄附近亚洲象进行全天候监测预警、管控,一旦发现有亚洲象出没,就通过微信和短信等方式发送预警信息,引导村民撤离危险区域等。

“云南在全国率先建成亚洲象监测预警系统,有效防范和缓解了‘人象冲突’等。”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丁鲲说。

为野生生物物种打造“生命之舟”

在昆明植物所里,除了漾濞槭,迁地保护的华盖木、滇桐等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也已经开花结果。

据统计,云南实施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物种拯救保护项目超过120个,建设了14个保护小区(保护点)、13个近地和迁地基地(园)、5个物种回归实验基地,受保护物种达44个,3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脱离了灭绝威胁……

丁鲲说,云南在全国率先提出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理念,积极开展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迁地保护2万余种动植物资源。云南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物种保护率达84.91%。

除了致力于极小种群物种保护外,昆明植物所里还有一座为野生生物种质资源量身打造的“生命之舟”,这就是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

“种质库长期、有效地保存了各类野生植物种子、植物离体材料、植物DNA、大型真菌、微生物种质资源和动物种质资源,保藏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主任伊廷双说。

目前,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共收集保存各类野生生物种质资源2万余种、30余万份,其中野生植物种子1万余种、约10万份,保藏量居亚洲第一。

守护人地和谐的千年古茶林

在普洱市澜沧江畔,延续千年的景迈山古茶林依然郁郁葱葱,茶农们开始采摘秋茶。

2023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也是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遗产。

澜沧县委副书记、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保护管理局局长张丕生说,布朗族先民在迁徙途中发现野生茶树,认识到云南大叶茶不喜欢被太阳直接暴晒的生长习性,形成了乔木下种茶树的“林下茶”种植技术,很好地利用生物多样性,比如用鸟、蜘蛛等来解决茶林的病虫害防治问题,乔木落叶等给茶树提供养分;创造了茶在森林中、村在茶林中、耕地和其他生产活动在茶林外的山地人居环境,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用地的合理分配和可持续利用,形成人地和谐的古茶林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是人与自然的共同作品,景迈山独具魅力并非“自然天成”,而是得益于世世代代的传承和久久为功的保护。

云南省委书记王宁表示:“亚洲象北上南归、延续千年的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申遗成功,人与自然相生相伴、保护与馈赠,正是‘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最鲜艳的绿色主题。”

【记者手记】在生态保护中寻得发展机遇

科技日报记者 何亮 李禾 房琳琳 赵汉斌

彩云之南,全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在这里,高等植物、脊椎动物和大型真菌种类均占全国50%以上,“动物王国”“植物王国”“世界花园”是最真实的写照。当记者跟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团走进云南,“诗与远方”四个字跃入脑海。

昆明斗南花卉交易市场,约1.5万平方米的大厅里,一束束鲜切花整齐地摆放在摊位上,康乃馨、勿忘我、满天星……叫得出与叫不出名字的鲜花争奇斗艳,慕名而来的游客们个个“花”感十足,手里捧着五颜六色的鲜花,眼睛还在四处寻觅更喜欢的下一束。

从深夜到清晨,斗南的鲜花交易不停歇,无数的花农、商贩和游客汇聚于此,一朵朵鲜花绽放出“美丽经济”的勃勃生机。数据显示,全国每10枝鲜切花,有7枝来自斗南。

来到云南普洱的景迈山上,“人在草木间”的意境已呈现千年。这座平均海拔1400米的古茶山里,森林、古茶林、村落交织共存,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去年9月,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景迈山被更多人知晓,也吸引更多游客。茶山深处的翁基古寨,民宿、奶茶店纷纷开起来,“茶旅融合”之路让古寨村民腰包更鼓、干劲更足。

西双版纳呈现的生物多样性更丰富多彩,村民的致富手段也多种多样。老寨鸟塘成为观鸟者的“天堂”,特色植物“跳蚤草”被开发成为驱蚊止痒产品,亚洲象救助与繁育中心吸引众多游客参观。2023年,仅种植“跳蚤草”一项,就为大卡老寨的93户村民增收100多万元。

一路行来,记者看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徐徐铺展,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在云南各地成为共识。在生态保护、开发与利用中,云南寻得发展机遇,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

责任编辑:孙莹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