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生态日丨我国生态环境和质量持续改善

2024-08-15 12:16:12 来源: 中国科技网综合 点击数:

8月15日是全国生态日,今年全国生态日的主题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不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生态环境和质量持续改善。

一组数据,见证我国节能减排之路

2013年到2023年,我国煤炭消费比重从67.4%下降到55.3%,风电、太阳能发电、水电、核电及生物质能等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从10.2%提高到17.9%。

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等三代压水堆核电技术,山东石岛湾全球首座高温气冷堆商业示范工程建成投运。风电形成从设备制造、开发建设,到运行维护的完备全产业链体系,光伏电池转换效率多次刷新世界纪录。截至2024年6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达到16.53亿千瓦,占总装机的53.8%。

充电基础设施快速发展,已建成电动汽车充电桩接近1000万台,95%以上的高速公路服务区配建了充电设施,已经形成了世界上数量最多、服务范围最广、品种类型最全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

全国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2021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上线交易,目前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257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1亿吨,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

2023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碳排放强度较2012年分别下降超过26%、35%,主要资源产出率提高了60%以上。

我国重要生态系统修复超1亿亩

近几年,我国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扎实开展,明确了我国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重点生态区、长江重点生态区;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和海岸带,这“三区四带”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取得新成效。“中国山水工程”也成功入选联合国首批世界十大生态恢复旗舰项目,制定出台多项涉及生态保护修复的规划计划、技术标准,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副司长卢丽华表示,“十三五”以来,重要生态系统修复治理面积超过1亿亩,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480万亩,整治修复海岸线近1680千米,滨海湿地超过75万亩,我国红树林地面积已增长至45万亩。下一步我们将建立健全生态保护修复制度机制,规划计划,标准规范,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机制。

后续,自然资源部还将加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修复治理和生产矿山生态修复监管,推进近岸海域生态保护修复,深入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开展“大美自然”建设重大行动,科学规范实施生态保护修复。

我国林草年碳汇量逾12亿吨 居世界首位

自然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林草局召开生态保护修复专题新闻发布会。会上,国家林草局生态司一级巡视员郭青俊说,森林是集水库、钱库、粮库、碳库于一身的大宝库,森林和草原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据测算,目前全国林草年碳汇量超过1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居世界首位。据预测,2060年我国难以避免的碳排放约有2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林草碳汇能吸收一半以上碳排放。实现“双碳”目标是我国主动担当大国责任、对国际社会做出的庄严承诺。作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压舱石”,林草碳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郭青俊说,为巩固和提升林草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将坚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扩大林草面积,增加林草碳库总量;提高林草资源质量,提升碳汇增量,提高林草生态系统碳汇潜力;加强林草资源保护,减少碳库损失,强化林草火灾防控管理,提升有害生物防治能力,减少灾害导致的碳排放;推进木竹替代,提高生态固碳效益,强化木竹精深加工,推广在建筑、包装、运输等领域应用。

国家林草局启动18个林业碳汇试点市(县)和21个国有林场森林碳汇试点近2年来,试点单位结合实际,制定巩固提升碳汇能力实施方案,开展碳汇计量监测方法实践,创新林业碳汇应用场景,探索出多种巩固提升碳汇能力的途径与价值实现模式。

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总体恢复向好

农业农村部会同水利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发布《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及生境状况公报(2023年)》(以下简称《公报》)。《公报》显示,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持续恢复。2023年长江干流监测点位单位捕捞量均值为2.1千克,比2022年上升16.7%;重要支流监测点位单位捕捞量均值为2.3千克,比2022年上升64.3%。重要区域性指标中,长江中游监利断面四大家鱼卵苗资源量为59.8亿粒(尾),是禁渔前2020年的4.4倍;长江下游刀鲚单位捕捞量为30.6千克,是禁渔前2020年的7.3倍。

水生生物多样性稳步提升。2023年长江流域监测到土著鱼类227种,比2022年增加34种;监测到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14种,比2022年增加3种,新监测到滇池金线鲃、细鳞裂腹鱼和四川白甲鱼。

栖息生境总体稳定。2023年长江干支流水质评价总体为优,Ⅰ—Ⅲ类水质断面占98.5%,采砂和航道整治等涉渔工程增量开发强度有所下降,但存量规模依然较大。

综合研判,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稳中有升。2023年长江干流、洞庭湖、鄱阳湖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等级为“较差”(共6个等级,分别为优、良、一般、较差、差、无鱼),相较于禁渔前的“无鱼”等级,提升了2个等级;重要支流中赤水河继续为“良”,岷江从2022年的“差”提升1个等级至“较差”。

(来源:中国科技网综合自中国网、央视新闻客户端、新华社、人民日报海外版等)

责任编辑:冷媚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