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飞 周思同
6月23日,三秦大地,暑气蒸腾、酷热难耐。
这天上午,记者跟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天汉湿地公园时,却看到了另一番景象:汉江在公园如玉带般穿城而过,景色绮丽。汉水女神雕像与天汉楼遥相辉映,环顾四方,蓝天白云,清风徐徐,芳草茵茵,碧波荡漾。
天汉湿地公园内,汉水女神雕像与天汉楼遥相辉映。 科技日报记者 王飞 摄
身处这样美丽的生态公园,谁能想到这个地方在10多年前还是一片滩涂呢?
荒滩地变身“幸福园”
82岁的宋有钧是汉中本地人,每天早上他都会和老伴一起来公园健身散步。
“十多年前,汉江两岸就是荒滩,没什么人来玩。现在这里水也清景也美,我们别提有多幸福了。”说起天汉湿地公园的变化,宋有钧颇有感触。
经过十多年的工程实践,汉中市委、市政府统筹城市发展和汉江生态保护,将曾经的滩涂荒滩,打造成为一处集汉江度汛、生态修复、休闲观光为一体的河流型湿地公园。
目前公园全长10公里,水域面积6平方公里,生态岛屿和景观绿地1.5平方公里,成为汉中市民的“幸福园”。
天汉湿地公园景色。科技日报记者 王飞 摄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汉江给汉中这座城市注入了灵魂,也赋予了当地“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重要使命。
天汉湿地公园在建设过程中,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建设理念,因势利导、顺应自然,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汉江河道原生态岸线,依托江滩天然形态实施岛屿修复。
汉中市“一江两岸”办综合科副科长雷菁介绍,目前公园有大小生态岛屿219座,为水源涵养和动植物栖息提供了良好环境,近年来观测到鱼类30余种,鸟类超过90种,各类植物314种。“到公园过冬的红嘴鸥从最开始的十几只增加到现在的四千多只,品种也从一种增加到四种。”
据了解,天汉湿地公园的建设为汉江的生态保护利用和环境综合整治树立了示范和样板。近十年来,汉江汉中段水质持续保持优良,出境水质稳定达到Ⅱ类,保证了“一江清水送北京”。
全民守护汉江源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好”水来。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源头,汉江水源地的保护是“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关键所在。
记者走进汉中市宁强县汉水源村,在险峻的山岭之间,一泓清泉飞流直下,汇聚潭中变成潺潺溪流,这里就是著名的汉江源头。
图为汉江源头。 科技日报记者 王飞 摄
近年来,宁强县采取柔性治水方式,累计投入6亿元,先后实施汉江源头生态保护项目、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项目、玉带河生态护岸治理、汉江干流综合治理等项目,累计完成了37公里河道治理,建成了27公里的堤防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86平方公里,绿化河岸4.2万平方米,栽植水生植物700余亩,形成人工湿地20余亩。
汉中市宁强县水利局局长高正宝介绍:“现在的河道面貌发生了根本转变,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也形成了良性的循环,汉江源头的水涵养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汉水源村,护水老人张邦贵的事迹无人不知。他多年前就义务在汉水源的河道捡拾垃圾。老人生前曾说:“汉江水要送到北京,保护好汉江水是我的义务和责任”。
尽管老人去世多年,但他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村民,越来越多的村民自觉维护河道清洁,保护汉江源从一个人干变成了大家一起干。
在汉江源保护地,守护汉江水已经成为群众的共识。在通往汉江源头的路上,随处可见穿着红色马甲的志愿者。他们一手提袋子,一手握夹子,沿着河岸捡拾垃圾。目前,这样的志愿者队伍规模正在逐渐扩大。
汉江源头河道里捡拾垃圾的志愿者。科技日报记者 王飞 摄
记者偶遇了一位带着孩子一起捡拾垃圾的当地志愿者。“我因为喜欢摄影而爱上自然,就觉得汉江源的环境不能被破坏了。今天第一次带孩子参加志愿活动,希望他从小就知道要保护汉江源。”这位志愿者表示,“我身边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朋友参与到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活动中,都是自发地要为保护汉江源作出贡献。”
保护好汉江这泓清水,汉中市委、市政府展现了足够的政治担当,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而尝到了“水清山秀城美”甜头的老百姓也更加主动投身生态保护,守护好汉江源成为了当地民众的行动自觉。
据悉,汉中市将继续坚持“边保护边发展”理念,进一步巩固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可持续路径,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身在汉江源头的荣光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