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 科技赋能典型案例丨“梅兰芳”风采再现 “数字人”接力传承

2024-05-14 07:25:07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华凌

“亲爱的观众朋友们,距离我上次登台,已经60多年。没想到在这里,我们重逢了……”伴着悠扬的胡琴声,舞台中央聚光灯下,风华正茂的“梅兰芳”音容复现,面向观众娓娓诉说。

近日,在北京理工大学虚拟化身实验室,数字人“梅兰芳”在电脑屏幕上惊艳登场。今年是梅兰芳先生诞辰130周年,人们借助高逼真实时数字人技术,成功地再现了京剧大师梅兰芳的风采。这是一种极富创意的纪念方式。

时间回溯到3年前,2021年10月,由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共同发起的“数字梅兰芳”大师复现项目,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启动。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文化数字化是一个宏大的话题,也是一个极为艰巨的挑战。”该项目技术负责人、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研究员翁冬冬近日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这一项目选择以梅兰芳先生的数字化为起点,不仅是因为他在我国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也昭示着中国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文化。

为成就该项目,中央戏剧学院传统戏剧数字化高精尖研究中心总体统筹、系统策划,负责艺术把控及监制;北京理工大学专家团队提供光电成像、数字表演与创意仿真等关键技术支持;腾讯集团也提供了部分技术支持。同时,该项目也得到了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中央美术学院等单位,尤其是梅兰芳家人和弟子的大力支持。

“他的眼睛价值千金,他的媚态都是从这里产生的。”这是梅兰芳在日本演出期间,东京《朝日新闻》对他的评价。显然,与一些简单的人物数字化不同,让“梅兰芳孪生数字人”做到几乎“神还原”面临极大的挑战,包括再现梅兰芳的语速、唱腔,乃至其神韵、风姿等。

“以历史数据为依据的人物复现,并非流行的数字人制作。”中央戏剧学院戏剧管理系教授、传统戏剧数字化高精尖研究中心主任宋震认为,艺术大师的神韵非一般模仿所能及。

“现有的工作流程是以真实演员的采集作为数据源。”翁冬冬介绍,要让“孪生数字人”尽可能复现真人,这显然不够,为此,该团队升级更新了数字资产的生产流程。

首先,他们收集了梅兰芳的大量照片,作为构建数字资产的参照,并邀请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张伟以历史照片为依据完成梅兰芳的实体肖像。随后,技术团队与雕塑团队反复磨合,完成了以三维数字化为目标的雕像工艺流程,接着再使用高精度激光扫描仪对雕像进行扫描,获得了梅兰芳的基础静态表情。同时,他们找来中央戏剧学院的老师再现梅派艺术,用于动作采集。最后,团队邀请当今最具梅兰芳精神修养的梅派弟子完成数据录入,使用角色生成管线,结合梅兰芳的表演材料,对其一颦一笑进行精雕细琢。

据了解,项目目前打造了两项梅兰芳的人物数字资产:一项是以梅兰芳26岁的形象为原型,打造的青年便装版本人物数字资产;另一项是以其穆桂英挂帅造型为原型,打造的戏服版本的人物数字资产。翁冬冬希望通过构建三维人物数字资产这一核心线索,串联起各类相关文化数据,比如有形的服饰、文玩,以及非物质的戏曲动作、手势、仪态、唱腔、戏装制作工艺等。

责任编辑:孙莹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