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星 刘垠
“今年头两个月形势持续向好,比如中央企业的社会售电量增长13%,汽车销售量增长15%,水运集装箱运载量增长17%,航空、物流运输同比增长了59%。”3月5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上,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张玉卓给出的最新数据,展现了我国经济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和十足后劲。
部长通道上,来自科学技术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一把手与记者面对面,不回避问题和困难,用扎实的数据和实打实的成效向世界展现我国经济向好的澎湃“源动力”。
提前布局新兴产业,抓住新质生产力技术源头
国有汽车企业在这方面发展还不够快,怎么办?“我们调整政策,对三家中央汽车企业,进行新能源汽车业务的单独考核。”张玉卓说。
人工智能发展仍旧存在数据共享、基础设施共享的问题,怎么办?张玉卓表示,要通过政策调整推动协同共享,以高水平的协同来推动高质量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对国资国企方面的安排部署包括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做强做优主业、国有企业增加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等。”张玉卓表示,推进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
高质量发展的路上没有一马平川,有的是对体制机制障碍的破除和对大胆创新的激励。张玉卓表示,在“顶天”方面,中央企业在国产大飞机、国产大型邮轮,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第四代核电技术等大科学工程方面表现突出。但在“立地”方面仍需加强,要通过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力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联合国内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头部民营企业和创新型民营企业等,解决新质生产力的技术源头问题。
“我们的目标是,到2025年,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的占比要达到35%,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可控核聚变等方面要提前布局。”张玉卓说。
粮食“二十连丰”,端好中国自己的饭碗
过去一年,自然灾害没少发生,粮食还能丰收?严重洪涝叠加局部干旱,怎么会再创新高?针对这些犀利的问题,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丝毫没有回避。他坦言:“去年的‘烂场雨’使得夏粮减少25亿斤。但通过‘以秋补夏’‘以丰补歉’,我国去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3908亿斤,比上年增产了177.6亿斤,再创历史新高。”
“手中有粮”的底气让公众倍感踏实。唐仁健表示,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93公斤,比上年又增加7公斤,继续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
“粮食是刚需品,如果缺粮市场价格一定会有所反映。”唐仁健说,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去年国际大米价格指数上涨21%,但我国国内大米价格上涨比例为1.7%。这就是很好的数据支撑,作不了假。
“手中有粮”的底气来自于我国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唐仁健表示,当前三大主粮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比如95%以上的小麦为机收,一台机器顶过去100个劳动力;我国已经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即便在2022年长江流域多省高温干旱时,仍能保障89%中稻和95%晚稻有水可灌。
建好国家水网,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我国的基本水情是夏汛冬枯、北缺南丰,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水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面对这些问题,如何给出有效对策?
“要促进水资源在时间层面实现跨期调节、以丰补枯,在空间层面实现南北调配、东西互济。”水利部部长李国英表示,推进国家水网建设的目标是增强水资源调控能力和水资源供给能力,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为此,国家水网建设将加快构建水资源配置的网络格局。李国英介绍,预计国家水网将于2035年建成,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这四大水系为基础,以南水北调东线、中线、西线这三条调水线路为骨干,构建起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继而形成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国家水安全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