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8日起,我国对新冠病毒感染正式实施“乙类乙管”且不再纳入检疫传染病管理。防控工作重心从“防感染”转到“保健康、防重症”,从风险地区和人员管控转到健康服务与管理。
封面新闻丨实施“乙类乙管”,这些变化与你我息息相关
-
近期,XBB毒株引发关注。我国现阶段流行的毒株以BA.5.2和BF.7为主,但一些国家出现了BQ.1和XBB等优势毒株,并且已经在我国本土病例中被检出。这些毒株的致病力如何?是否会引发新一轮流行?小编带你了解一下。
封面新闻丨XBB毒株刷屏!致病力如何?会引发新一轮感染高峰吗?
-
近期,一些用于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的抗病毒药物被冠以“特效药”之名,引发不少网民的关注和抢购。这些抗病毒药物是否有必要囤?又该如何科学合理使用?跟小编寻找答案!
封面新闻丨新冠病毒感染没有“特效药”!囤药不如囤“好身体”
封面新闻丨出入境迎来新政策,更好保障交流合作
封面新闻丨新冠病毒感染实行“乙类乙管”,权威专家详解
-
这仍然是世纪疫情与百年变局交织的一年,这也是科学技术照亮世界的一年。2022年,载入史册的科技成就,令人目不暇接。从无垠的太空到泥泞的稻田,广大科技工作者在一个个领域踏下深深足印,在自立自强的道路上勇毅前行。芳华绽放,梦想生长,创新的力量托举起一个强盛的时代,创新的火炬照亮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征途。
封面新闻丨新鲜出炉!2022年国内国际十大科技新闻揭晓
-
随着奥密克戎病毒致病性减弱,感染后居家治疗过程中,中医药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如何运用中医药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保驾护航?小编带你了解一下。
封面新闻丨用药需求高涨,中医药如何帮助感染者康复?
-
记者20日从三峡集团了解到,世界技术难度最高、单机容量最大、装机规模第二大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最后一台机组顺利完成72小时试运行,正式投产发电。至此,白鹤滩水电站16台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全部投产发电,这标志着我国在长江上建成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
封面新闻丨我国建成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
-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二阶段会议19日凌晨通过“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为今后直至2030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擘画新蓝图。会议期间,中国多年来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特别是极小种群物种保护方面做出的贡献备受瞩目。
封面新闻丨从生物多样性大会看极小种群物种保护中国实践
-
近期,不少新冠病毒感染者经过居家治疗后逐渐康复。那么,“阳”过之后,距离回归正常生活还有多远?
封面新闻丨“阳”过之后,可以“放飞自我”吗?
-
今年的12月13日是中国第九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13日上午10时,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
国家公祭日丨30多万、85年…这些数字时时警醒,勿忘国耻
-
当前,随着疫情防控措施进一步优化,人们正在逐渐回归正常生产生活秩序。12月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回应,当前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性强,但致病力减弱。新冠有风险,但并不可怕。作为普通人,我们应该有哪些科学的认知和行动呢?
封面新闻丨感染奥密克戎怎么办?请看这份居家康复指南
-
11月29日夜,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将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精准送入预定轨道。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今年的第6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建造阶段最后一次飞行任务。11月30日7时33分,翘盼已久的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顺利打开“家门”,热情欢迎远道而来的亲人入驻“天宫”。空间站进入长期有人阶段将迎来哪些新变化?未来半年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肩负哪些使命?神舟十五号航天员背后有着怎样的感人故事?小编带你看!
中国航天的历史性时刻:两个航天员乘组首次实现“太空会师”
-
这几天,寒潮天气正自西向东影响我国大部地区,多地出现大风降温天气。寒潮将是本周天气舞台上的绝对主角,我国多地气温将创下今冬来新低。寒潮来袭不耍酷,不穿羽绒扛不住,冬季抗寒终极装备——羽绒服已经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亟需出场。今年入冬以来的最强寒潮究竟有多冷?
封面新闻丨“速冻”模式开启 这轮寒潮有多“冷”?
-
联合国/中国空间探索与创新全球伙伴关系研讨会24日闭幕。研讨会期间,我国深空探测的成果与未来规划再次成为热门话题。未来探月工程还有哪些亮点?火星探测会进行采样吗?深空探测还有哪些重点任务?小编带你了解一下。
封面新闻丨中国航天深空探测规划来了!未来有这些大动作
-
11月22日,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传出消息,全球最大“人造太阳”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的核心部件——被喻为ITER“防火墙”的增强热负荷第一壁,完成首件制造。其核心指标显著优于设计要求,具备了批量制造条件。这标志着中国全面突破“ITER增强热负荷第一壁”关键技术,实现该项核心科技持续领跑。什么是“人造太阳”?什么是ITER计划?我国有哪些“人造太阳”?小编带你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