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底,长期对全球领先期刊进行评估的机构——科睿唯安在英国伦敦发布了最新的《期刊引证报告》。一组数据让人们看到了中国科技界近几年在英文科技期刊领域的成绩。影响因子10分以上的中国期刊,2018年有4本,2022年增长到47本;影响因子20分以上的期刊,2018年有1本,2022年则有12本。高影响因子的中国科技期刊数量呈现快速增长势头。
在近日召开的第六届世界科技期刊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药学学报(英文)》主编蒋建东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办刊感受。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有什么标准?一本好的英文期刊会给国内相关学科和研究者带来什么?科技日报记者围绕这些问题对蒋建东进行了专访。
我们需要国际交流的自有平台
记者: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后,我国英文科技期刊迎来较快发展。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办英文科技期刊?
蒋建东:作为科技界交流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学术期刊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国外有很多成熟的英文科技期刊,是很好的国际交流平台。但在利用这些平台的过程中,我们有时也会受到一些限制。比如,国外期刊不了解对中药天然药物分析的研究,因此相关研究难以被认可,也无法让国际上的其他学者了解我们的研究进展,进而开展交流合作。此外,有些国外期刊会将刊发的论文形成数据库,作者不购买数据库就连自己的文章都看不到。近年来,中国科技快速发展,很多科技工作者期盼能有自己的英文科技期刊作为平台进行国际交流。这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
去年中宣部“中国这十年”系列发布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已有436种。比如在药学研究领域,我们中文版《药学学报》已经有70年的历史,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时,被认定为关键性文献的《中药青蒿化学成分的研究》,就是1981年发表在中文版《药学学报》上的。
但是,随着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不仅要向国际先进水平学习,还要向世界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在此情况下,中文版《药学学报》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就受到语言限制。为了搭建国际化的交流平台,让中国医药学研究为全人类的健康服务,2011年,我们在保留中文版的同时,创办了英文版期刊。应该说,这些英文科技期刊是时代催生的结果。
记者:如何迅速适应国际出版流程,让国外读者看到我们创办的英文科技期刊?
蒋建东:创办英文期刊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目前国际科技交流中使用的是西方比较成熟的期刊运作模式。改革开放后,我们与西方的交流逐渐增多,对国际期刊运作模式也逐渐熟悉。以《药学学报(英文)》为例,2008年中国药学会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开始考虑创办英文刊。为了尽快学习出版操作的国际规范,我们和荷兰科技期刊出版集团爱思唯尔合作,学习他们成熟的英文期刊出版流程。我们使用国际通用的投稿系统,同时响应开放科学的号召,在国际数据库Science Direct上开放我们的所有文章,供全球读者免费下载。
大家了解新的期刊需要一个过程。早期我们一年收稿仅几十篇,现在每年收稿达2700多篇,其中300多篇被选用。目前我们刊发的稿件大多来自中国,但来自国外的文章已经占到了30%以上。我们刊发的文章在全球各地被下载使用。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来自全球的下载量共计190余万次,其中来自中国的占19%。
影响因子不是唯一标准
记者:2019年中国科协、财政部等7部门联合启动“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支持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期刊。在您看来,什么样的期刊可以被称为“国际一流”?
蒋建东:在国家大力支持下,国内一批英文科技期刊在办刊理念、标准规范等方面正快速与国际接轨。2022年中国科协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有一批优秀期刊已跻身国际前列,有44种期刊的影响因子学科排名进入国际前5%,有30种期刊位列学科前三,还有5刊进入全球百强。
《药学学报(英文)》2022年影响因子为14.5,在全球同类药学期刊中名列前茅。但我觉得影响因子是一个比较浅的指标,更多要看这本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最终有多少变成了现实和成果,真正推动了科技进步。比如,杂志上发表的一个化合物,对药物的研发等最终是否有推动作用,最能说明文章和期刊的价值。如果期刊选的文章最终真的对药物、疫苗、诊断试剂或某一疾病的诊疗方案改进有所裨益,这本期刊就是高质量。
还有一个重要的指标是影响因子的半衰期。有些文章刚发表时引用的人挺多,但五年后怎么样?如果没有人再引用了,说明文章质量有欠缺。以药学研究为例,如果一段时间后,某一篇文章的引用明显减少,至少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研究文章存在夸张情况,无法重复;另一种是研究思路片面,无法对药物发现带来真正帮助。好的期刊需要编审人员有很高的专业水平,以对文章进行辨别和判断。
记者:一本英文科技期刊从无到有会遇到很多困难,您在创办期刊的探索中有什么经验?
蒋建东:办一本好的科技期刊,首先要有顶尖的团队。团队包括编委和编辑部。我们有一支国际化的编委队伍,147位编委来自全球各地。编辑部成员有良好的专业背景、英文编辑能力、公正包容的态度、不断学习的精神和思考创新的能力。
期刊一定要关注学术前沿,比如新冠药物和疫苗等,我们会组织专刊让读者一次性看完,得到比较完整的知识。
按照国际规范建立学术社区,也是提升影响力的好方法。包括作者、编辑部、读者在内,以期刊为平台,我们形成了一个学术社群,强调影响力。我们会定期组织学术会议。我们期刊组织的“药学前沿”论坛早期只有两三百人参加,今年参加人数已经达到1200人。这在服务作者和读者的同时,也扩大了期刊的影响力。
利用媒体传播也很重要。例如,我们会请一些热门文章的作者以线上形式介绍他的研究内容,有时一场线上介绍会有一两万名来自全球的听众参与。
好的期刊可以保证话语权
记者:在您看来,创办一本好的英文期刊会给国内相关专业的科研人员带来什么变化?
蒋建东:一本国际认可的科技期刊,首先是一个好的国际交流平台,可以保证我们的话语权。我们一些好的研究和想法可以第一时间在国际认可的平台上发布出来,让更多人看到。比如前面说的中药和混合物的研究,因为技术和计算方法的进步,现在已经达到了非常好的研究水平。但国外期刊因为不了解,可能会简单地将其置之门外。而我们的编审人员和编辑部,以推动中国药学发展的心态进行选稿,指导此类研究中真正有价值的文章,提醒作者不断修改补充,直至其达到国际期刊刊发标准。这一过程可以让好的研究和想法获得在国际平台上展示的机会,也明显提高了中药的研究水平。
从发表以后被引用的情况看,这类中药研究文章和西药研究文章的被引用情况基本差不多。并不会因为它是中药,在国际上就不受关注。随着我们研究水平的提高,西方也关心中国在做什么研究。西方药物研究强调靶点和局部性,中国更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整体观。中国的期刊能够表达出我们的哲学思想和我们的思维方式。不同思路的交流碰撞可能会带来进一步的发展。
其次,好的期刊是相关专业培养人才的平台。审稿人和编辑部会给作者提出建议,在作者一次次修改的过程中,他能够了解国际标准是什么样的,相当于全国甚至世界一流药学家的力量在引导他补充修改,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内相关研究人员也是一种帮助和培养。我们特别注意培养年轻的审稿人,他们在审稿过程中能够了解更多其他人的研究,对自己也是一种提升。我们已经有两位年轻编委分别成长为国外权威期刊的副主编和地区主编。在国内年轻科学家崭露头角时就吸纳他们参与期刊工作,给他们提供锻炼提升自己的机会,也有利于学科未来长久发展。
(科技日报记者 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