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灾后重建,升腾起新希望

2025-01-27 07:17:18 来源: 新华社 点击数:

新华社记者

1月22日,北方农历小年,习近平总书记冒着严寒,乘车近一个小时来到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祝家沟村,看望慰问受灾群众,实地察看去年洪涝灾害后当地恢复重建情况。

去年以来,全国一些地方遭受自然灾害。受灾群众的苦乐冷暖、受灾地区的恢复重建,牵动着总书记的心。

“妥善安置受灾群众”“抓紧抢修损毁基础设施”“早日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确保安全温暖过冬”……总书记一桩桩研究、一项项部署。

春节前夕,记者在辽宁、湖南、西藏、海南等地了解到,各级党委政府坚决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干部群众团结奋斗,受灾群众吃得饱、住得暖、生计有着落,受灾地区综合减灾能力持续提升。

重建家园

小年一过,年味渐浓。祝家沟村披裹上一层火红:红灯笼挂在房檐、杨树上;红窗花装饰着玻璃窗;红对联贴上小院内外的门框……

眼前的场景,让人很难想象,几个月前,这里曾遭遇一场严重的灾害。去年8月,葫芦岛市遭遇洪涝灾害,地势低洼的祝家沟村是受灾最为严重的乡村之一,“远远望去,大水中只能看见几个屋顶”,那种着急而又无力的心情,村民朱西存至今难忘。

洪水退去,朱西存还在发愁时,当地政府就第一时间开始选址重建。平整土地、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各项工作快速推进。“新房子搭了地梁,用的都是实心砖,墙上保温层足足有5厘米厚。”

时间紧,任务重。乡、村两级干部把办公地点搬到重建现场;全县建筑企业挖掘机、铲车悉数出动……仅用了40天,一排排新房拔地而起。朱西存家90平方米的房子,政府各项补贴和救助解决了大部分房款。简单收拾后,他赶在入冬前搬进了新家。

如同祝家沟村一样,葫芦岛市去年洪涝灾害受损的1.2万多户住房全部完成修缮重建。

“习近平总书记年前来村子时很关心我们的生活,问得很详细。新的一年,我们一起努力把日子过好,让总书记放心!”朱西存说,眼前他打算先好好过个年,“新家的第一个春节,要过得热热闹闹的。”

恢复生产

冬日暖阳下,在湖南华容县团洲乡团西村,田地里小麦、油菜等冬季作物长势正好。

“冬闲人不闲,我得不负农时抓紧干。”58岁的种粮大户李瑞华正忙着进行田间管理。几个月前的经历,让他倍加珍惜眼前的田地和庄稼。

去年7月5日,团洲垸洞庭湖一线堤防发生决口,造成严重损失。李瑞华流转的130多亩农田全部被冲毁,眼看着收获在即的水稻将颗粒无收。

7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部署防汛抗洪救灾工作。会议强调,要抓紧抢修水利、电力、交通、通信等受损基础设施,组织带领受灾群众恢复生产、重建家园。要扎实做好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最大程度减少农业损失,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洪水刚退,农业救灾就迅速跟进。湖南紧急安排1700万元农业救灾资金,组织多个专家组进驻田间提供技术指导,积极推进受灾农田复绿。“政府免费提供种子,帮助我们恢复电力、修复水利设施,农技人员手把手指导改种、补种。”回想起那些日子,李瑞华满是感动。最终,他的水稻平均亩产超过800斤,最大限度挽回了损失。

目前,团洲垸累计播种农作物约50200亩,占垸内受灾耕地面积的95.6%。当地还计划对蓄滞洪区农田实行功能分区和机械化耕作,探索与蓄滞洪区相适应的现代农业新模式。

眼下,正是规划今年农业生产的时候。李瑞华告诉记者,这段时间接到了不少订单农业合作意向。等到开春,他打算种上100亩优质稻,把种粮效益进一步提上去,“今年一定有个好收成!”

温暖过冬

隆冬时节的青藏高原,寒气愈发逼人。在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嘎旦村安置点,一排排洁白的活动板房错落分布,烟囱中升起袅袅炊烟。

“孩子可能被地震那会儿的阵势给吓坏了,哭个不停。这两天住进板房后,屋里暖和舒服,他也安静下来了。”板房内,村民塔曲卓玛披着一件单外套,把只有3个月大的孩子裹在厚厚的羊绒毯里,一旁是各式各样的藏式垫子、毛毯和取暖炉,“被子、褥子、炉子这些取暖设施,政府发了十来件,足够安安稳稳过个冬。”

1月7日,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震区海拔4000多米,又值冬季。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安排好群众基本生活,确保安全温暖过冬”。

两个数字,折射出抗震救灾工作的速度与温度。

2分7秒,这是搭建一间活动板房的最短用时。“板房采用折叠式设计,节约耐用、装卸方便还密封保温,我们施工人员克服高寒缺氧,密切配合,争取在最短时间内让受灾群众住进更坚固、更温暖的板房。”中国中铁协调指挥部前线协调人员赵琳说。

震后3天,首批受灾群众就从帐篷搬进板房。“地震当晚,我们住进了棉帐篷,没想到这么快又搬进板房,屋里基本啥都有。”古荣村村民卓玛次仁一家分到约18平方米的板房,屋内配有折叠床、桌椅和取暖炉,也接通了电力。

据悉,当地加快板房筹集、调运、安装工作,截至1月19日8时,累计搭建板房11145套。“力争春节前搭建完成所有板房,确保受灾群众都能安全温暖过冬。”日喀则市副市长刘华忠说。

确保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既要住得温暖,也要吃得安心。

在距离震中18公里的曲洛乡热木青村,活动板房围成了一个大院。村民们忙着分发牛羊肉、糌粑等生活物资。

“物资已从早期的应急物资变为常备物资,12号我们这里还通了自来水。”村民白玛旺秋打着赤膊,一边弯腰就着脸盆洗头发,一边细数着近期领取的物资,“米、面、油、蔬菜、肉、酥油、青稞……”

记者在多个安置点都看见,饮用水、食品等物资摆放得整整齐齐,一袋袋牛粪、一捆捆木材堆成了小山,停靠在一角的简易餐车集中供应热菜、热饭、热奶茶。

暖和的板房、燃烧的炉火、热乎的饭菜,在高原寒冷的冬天里,温暖着灾区群众。

防灾减灾

海岸防风林是防御台风的第一道屏障。在海南文昌市铺前镇,一场恢复生态、筑牢海防的行动正在如火如荼展开。

“和原来的木麻黄树相比,椰子树不仅抗风能力更强,也更加美观。”工人韩吉衍娴熟地将一锹红土铲到刚种下的椰苗根部,并轻轻拍打夯实,“这一片椰林要种280亩,我们每天干八九个小时,这几天就要种完。”

去年9月,超强台风“摩羯”正面袭击海南,造成严重风雨灾害。为进一步提高海岸防风能力,文昌采取“椰子纯林”“椰子混交木麻黄”等慢生和速生树种搭配的造林模式,建设海防林示范点,目前已完成海防林造林面积2200亩。

“总书记‘积极开展灾后重建’的嘱托,我们始终铭记于心。台风过后,认真排查总结,在推进灾后恢复重建的同时,着力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海南省应急管理厅厅长番绍立介绍,海南在总结复盘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监测预警、会商研判、临灾预警和救援处置工作机制,加快推进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和东、西、南、北四个省级区域储备仓库建设,并组织编制全省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等。

灾后恢复重建要抓紧补短板、强弱项。

针对台风频发特点,海南加强基础设施加固和修复,特别是对易受灾区域的排水系统、电力设施等进行升级改造,持续提升综合减灾能力。

在位于文昌市的一家养鸡场内,水、电、通信等设施都改造一新,厂房完成修复加固,孵化、种鸡和育肥厂房正满负荷运转。“重建后,厂区防风抗风能力大幅提升,心里踏实不少。当前开足马力生产,争取一个开门红。”养鸡场负责人周世安信心满满。

记者:周圆、白涌泉、蒋梦辰、谢奔、吴茂辉

海报制作:潘一景

策划:张晓松

统筹:周文林、刘梓桐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责任编辑:冷媚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