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创新活力从何而来?科体改革给出答案
“深化改革创新,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掷地有声。
这五年,从全国“科技三会”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科技体制改革勇挑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通过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对多年制约创新的老难题动真刀,优化科技资源配置,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
这五年,科技体制改革不负众望、向纵深推进,我国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政策设计和改革方案,强化放权、减负、激励,成果转化、资源开放共享等初步实现改革目标,科研人员获得感和积极性显著增强。
我国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和学术生态,“破四唯”在重点领域全面展开,人才评价不“唯论文”、不看“帽子”,加快建立突出质量贡献绩效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详情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科技创新如何行稳致远?基础研究筑牢根基
“夯实科技基础,在重要科技领域跻身世界领先行列。”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的5点要求中的第一条。
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再次强调,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
从2016年“科技三会”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基础研究的比重和地位越来越重要,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更加合理,投入持续增加,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与自由探索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格局正在形成。基础研究作为科技创新关键突破口的作用日益凸显,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详情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科技创新如何寻找落脚点?民生所系指明方向
5月21日,全球健康峰会召开。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视频讲话指出,一年多来,新冠肺炎疫情起伏反复,百年来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仍在肆虐。早日战胜疫情、恢复经济增长,是国际社会首要任务。
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始终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第一位,把疫情防控作为头等大事和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在此过程中,科技始终是守护人民健康的“利器”。
科技既要“顶天”也要“立地”。
“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掷地有声。
回首过去5年,从守护生命健康到助力脱贫攻坚,从促就业助增收到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越来越多的民生科技于无声处改变人们的生活。 >>详情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如何澎湃创新活力?企业吹响进军号角
周振一直记得,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公司产品后嘱托的那句话:希望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聚焦主业,加强自主创新、练好内功,努力实现新的发展,为祖国强大和人民幸福作出更大贡献。
“我们‘板凳甘坐十年冷’,提前布局,积累了十几年,才有今天的成果。”5月下旬,周振向随中国科协前来调研的科技日报记者介绍了企业现在的成绩——他创办的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禾信)是国内唯一集质谱仪器研发、制造、销售及技术服务为一体的规模化正向研发专业质谱仪器企业,2019年被认定为工信部第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讲话指出,企业是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应该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2020年,在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一批批优秀企业,越发清醒、深刻地意识到,创新发展,是应对挑战的必由之路。 >>详情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如何掌握科技发展主动权?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要么被西门子全资收购,要么结束与对方的一切业务往来。
这是10多年前杭州汽轮动力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杭汽轮)遭遇的艰难处境——长期保持合作的西门子突然提出结束“联姻”。5月18日,杭汽轮技术中心执行主任隋永枫对随中国科协前来调研的记者谈及这段过往时说:“离开西门子这根‘拐杖’,其实也是被逼出来的。”
被逼与西门子“分手”的杭汽轮深刻意识到,要摆脱被动局面,必须自立自强。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5年来,来自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广大科技工作者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一点,不断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推动我国科技自立自强。>>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