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大会宣告脱贫攻坚全面胜利,这些人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2021-02-26 12:02:32来源: 科技日报、新华网、人民网、新京报 作者: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林占熺:小小一株草 情接万里长

近日,讲述吊庄移民、福建宁夏点对点帮扶、脱贫致富的电视剧《山海情》获得了爆棚好评。剧中背井离乡、手把手带领村民种菌菇的福建专家凌一农,原型正是菌草技术的发明人、菌草科技扶贫的开拓者林占熺。

完成了闽宁镇菌菇发展的任务,凌一农本计划悄悄地离开。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推开大门他看到的是拎着东西、依依不舍成群送行的村民。

这一幕在《山海情》中,被称为“最大泪点之一”。

“《山海情》是一部难得的扶贫剧,它真实还原了菌草技术助力脱贫的成功经验。我们对当年的工作充满了自豪感。”林占熺说。

林占熺出生在福建省连城县的贫困农村,改变农村贫困面貌是他的夙愿。

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使菌草技术助力脱贫攻坚成功落地。

“当时,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确定福建对口帮扶宁夏。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同志担任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他为菌草技术对口帮扶宁夏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和工作思路,使我们深受鼓舞。”林占熺说。

宁夏荒芜的戈壁滩连雨水都存不住,更别说庄稼。菌草不仅能代替树木种植各种食用菌,而且根系发达,可以防风固沙,成为扶贫的最优选择。

1997年4月,林占熺带着六箱菌草,成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的一员,开始20多年的菌草扶贫之路。到了2000年,仅闽宁村每天通过航班运输的蘑菇便近60吨。目前,菌草技术已经在宁夏的9个县区推广应用。

至今,闽宁镇还流行一首歌谣:“菌草,菌草,闽宁草,幸福草,还是社会主义好,还是共产党好。”

林占熺还先后承担国家级重点推广项目,福建省科技援疆、科技援藏、帮扶贵州黔西南与甘肃定西项目。如今,菌草技术已在国内31个省506个县推广应用。不仅中国人受益,林占熺团队还将菌草技术传播到了106个国家,培训国际学员9419人,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斐济、南非、卢旺达等13个国家建立菌草技术示范中心。>>>详情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 |张桂梅:“为了山里女孩子走出贫困,吃什么苦我都心甘情愿”

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于2月25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向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奖章、证书、奖牌。张桂梅坐轮椅接受表彰。

2008年,在她的全力推动下,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级中学在滇西偏远的华坪县成立。她坚信,帮助一个女孩子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就是帮助了一个家庭。

她,就是张桂梅!

在华坪的工作、生活经历,让张桂梅渐渐明白,许多孩子如果有一个有文化、有责任的母亲,就不会辍学,也不会成为孤儿。在民族中学、儿童福利院,张桂梅看到很多因缺失母爱让孩子陷入困苦的事例。

“何不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2002年,张桂梅萌生了在华坪创办一所女子高中的念头,并为这个在别人看来根本无法实现的梦想四处奔走。

为了筹集办学资金,骄傲的张桂梅放下了全部的自尊。“为了山里女孩子走出贫困,吃什么苦我都心甘情愿。”执着的张桂梅没有放弃,她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重视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下,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在2008年8月成为现实。9月1日,100名来自华坪、宁蒗、永胜的女孩子成为女子高中的首批学生。与其他高中不同的是,这是一所没有录取分数线,只要初中毕业、只要愿意读高中、只要是贫困家庭的女孩子,学校都无条件接收,而且是全免费教育。

理想很美好,但现实很严峻。学生来自大山,学习基础差,理解能力也不好,教学难度很大。地理教师张红琼说,“这些学生都没学过地理,得从初中的课开始补。女子高中的老师很辛苦,但张老师什么事都走在我们前面,我们没有理由叫苦。学生病了,她守着;学生闹矛盾,她亲自解决。比起张老师,我们的付出不算什么,她付出的是全部。”

傈僳族女孩蚩绍虹有个辛酸的童年。没有父母关爱的她靠帮邻里干活换取三餐或一点费用读完了小学、初中。女子高中的创办,使她有机会上高中。张桂梅把她安排在福利院,解决了她的后顾之忧。高中毕业后,蚩绍虹考上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习珠宝玉石鉴定与加工技术,现在有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她与张桂梅结下了胜似母女的情感。她说:“你看到我现在阳光的样子,这都是‘老妈’给的!”

在张桂梅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的硬件条件得到不断改善,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升,学生上线率和升学率都是百分之百,综合排名始终保持全市第一,社会认同度不断提高。一千多名贫困女孩子在这里放飞了梦想、走进了大学。人们都说,这所学校“低进高出”的背后,离不开学生的苦读、教师的苦教,更离不开张桂梅不顾生死的奋斗。

张桂梅除了执着于教育事业外,还经常掏钱帮助群众治病、修路、建水窖,帮助群众协调纠纷、化解矛盾、发展产业。她常挂在嘴边一句话:共产党员就应该帮老百姓做事,群众有困难,就应该去管。

这些年来,张桂梅将自己的工资、各级政府给她的奖金,甚至大家筹集给她看病的100多万元全部捐给了华坪贫困山区的教育和社会事业。她个人没有任何财产,但她却说:“我什么都有,我心里有学校,有千千万万个孩子”。

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创办之初,张桂梅面临的最大难题是教师不稳定的问题。她好不容易找来的17名教职工,9名教师相继离开,办学常陷入困境。但张桂梅发现,留下来的8名教师中有6名是共产党员。她说:“战争年代,只要党员在阵地就会在。今天,只要我们党员在,就要守住这块教育扶贫的阵地。”

张桂梅提出了“革命传统立校,红色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从此,她就带领党员一律佩戴党徽上班,每周重温一次入党誓词、唱一支革命歌曲、开展一次党的理论学习、观看一部革命经典影片并写一篇观后心得。一开始大家只是跟着做,但慢慢发生了变化,内心充满了力量。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员走在前;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党徽在闪烁。

建成后的华坪女子高中(女高提供)

近几年,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不断改善。在建设中,张桂梅始终把红色文化育人的氛围营造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学校的操场边一面墙上,与党旗、入党誓词并列着“共产党人顶天立地代代相传”的红色大字。张桂梅说:“我们从事的是党的教育事业,要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一根本。我们就是要让共产党人顶天立地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详情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 |夏森:扶贫先扶教 不让孩子在教育上吃苦

1923年生人的夏森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外事局研究员,退休后的她一直专注于教育扶贫领域,多年来,她倾囊相助,资助贫困学生上学。

2021年2月25日,在脱贫攻坚胜利之时,这位仅比我们的党“年轻”两岁的世纪老人,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夏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之所以投身教育扶贫,主要是自己之前吃过苦,更能体会贫困学生遇到的困难,她的愿望就是尽自己的全部力量,帮助到每一位寒窗苦读的学子们。

98岁的夏森老人,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受访者供图

夏森今年已98岁,离休后的她将自己的晚年生活全部投身到脱贫攻坚的事业中,这一干,就是15年。耄耋之年,夏森仍心系老区教育,她的信念是扶贫先扶教,治穷先治愚,“不能让孩子在教育上吃苦”,因此从2006年开始,她便在社科院的两个定点扶贫县,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和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坚持捐资助学。

而让夏森开始关注教育领域扶贫,就要追溯到她第一次来到陕西省丹凤县考察时了。走访丹凤县龙驹寨镇西街小学,简陋的教学环境让夏森很难过,“我是经历过苦日子的,知道那种苦。所以看到现在还有孩子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中学习,就很心疼。”她当即就决心要为那里的扶贫和教育事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并于当年捐资2万元,为该小学添置课桌椅。两年后,夏森又拿出2万元,以此奖励优秀少先队员和“三好学生”。不仅如此,她再次捐资20万元,建起了龙驹寨镇赵沟小学教学楼。

夏森老人看望山区的孩子们。受访者供图

这些钱,都是夏森与其老伴的生活费和离休金,他们平常的生活十分节俭,年事已高每天仍坚持自己买菜、做饭,吃穿用度“够用”即可。然而在捐资助学方面,他们总是不“知足”,总是毫无保留。

2013年,夏森又拿出了多年的积蓄,捐资100万元设立了“夏森助学金”,为两个贫困县的建档立卡户提供资助,帮助家庭贫困大学生和高三学生上学,直至这些受助学生大学毕业,减轻他们的后顾之忧。

夏森表示,到现在一些自己以前资助过的学生还会和她保持联系,之前她还叫学生来家里吃饭、聊天,“他们都是生活在北京的孩子,没事就过来家里坐坐,看到他们能来,我也很高兴。”

让夏森高兴的,就是她能看到被资助的学生圆梦向未来出发。夏森拿出一封感谢信给记者看,那是一封由陕西省丹凤县2016年届32名环卫职工家庭的贫困大学生联合署名的感谢信,而这样的信,夏森收到了太多太多。

信里写到:夏老奶奶,我们经过多年寒窗苦读,终于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大学。这本是件大喜事,但我们和家人由于开始发愁学费,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正在这时,您向我们伸出了温暖大爱的手,给我们资助2000元为我们解了燃眉之急。在此,我们向夏老奶奶表示衷心的感谢。

对于此次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夏森老人很淡泊,接受采访时,她并没怎么聊获奖心情,一句“很高兴”就轻轻带过,可说到学生、学校、教育、扶贫这些字眼时,夏森就滔滔不绝,开心地讲述自己去过的穷地方、遇见的好学生。

从2006年至今,夏森先后捐出自己的生活费、离休金共200余万元,累计资助了182名家庭贫困大学生、6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高三学生完成学业,并多次为贫困地区学校建设、优秀师生奖励等慷慨解囊。这位98岁的老人,现在牵挂的只有学生,“我的愿望就是尽自己的全部力量,帮助到每一位寒窗苦读的学子们”。>>>详情

加载更多>>
责任编辑:何沛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