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华凌
12月10日,在能源基金会支持下,中国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CCAPP)2020年度会议——“碳中和背景下的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路径”在北京顺利举办。
会议伊始,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副司长吴险峰致辞强调,为实现2035年美丽中国目标和碳中和愿景,“十四五”规划期间有效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协同应对气候变化至关重要。能源基金会环境管理项目主任刘欣也指出,统筹生态环境与应对气候变化是未来一段时间环境、经济、能源等多领域的重大变革举措。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CCAPP指导委员会主席郝吉明院士做线上主旨发言,指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愿景与美丽中国建设目标高度协同,应尽快构建新一代大气污染防治科学体系,从科学上精准感知、智能响应和靶向治理,从行动上推进三个协同,即空气质量改善与气候变化应对协同、PM2.5与O3污染治理协同以及常规与非常规污染物治理协同。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远航院士指出大气污染格局正发生深刻变化,未来以PM2.5与O3为主的大气复合污染是“十四五”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任务。近期应着力减少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并逐步确立多种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的长期策略,以全面改善我国空气质量。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深入解读碳中和愿景,指出碳中和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与实现路径的全局性定义,即增加自然资本,提高气候稳定与安全程度,减少气候风险,增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提高环境质量。
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周大地指出,中国2060年前要实现碳中和目标,能源系统需在2050年左右实现碳中和,并更早实现电力系统零排放,以推动各个行业的电气化、绿色化进程。
会议期间,CCAPP发布《中国空气质量改善的协同路径(2020):气候变化与空气污染协同治理》报告,对“十三五”以来空气质量的变化情况及2019年“蓝天保卫战”政策的减排效果进行分析,并初步构建气候变化与空气污染协同治理指标框架,旨在跟踪、梳理和分析我国气候变化与空气污染协同治理进程并推动其发展。
本次会议专门设立两个主题论坛。第一个论坛主题为“持续推动气候变化与空气质量协同治理”,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大气所所长雷宇和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任熊华文分别做主题发言。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应对气候变化,“十四五”期间应从多方面推进协同治理,尤其应加速推动能源、交通等部门结构转型。专家们认为加快能源转型变革对深度融合大气污染防治和气候变化应对至关重要,应明确“十四五”能源发展具体思路。其中,在交通结构方面,推动绿色交通发展需持续推进结构优化、能效提升和能源替代,不断探索创新模式。
第二个论坛以“我国大气治理的区域协作和成本效益分析”为题展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研究所所长胡京南和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邢佳分别做主题发言。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近年来以PM2.5和O3污染为主的大气复合污染日益凸显,实现PM2.5和O3污染协同治理需深入研究二次大气污染物的形成机理、制定合理有效的前体物减排方案以及平衡区域整体与各个城市的治理目标。地方专家分享了区域及城市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协同治理经验,建议加强结构转型、建立健全协同治理管理制度及联防联控机制并创新市场经济手段。
本次会议主持人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院士指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为深度治理大气污染、持续改善空气质量,提供强大推动力。应增强大气污染防治和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研究者、决策者和实施者间的交流合作,以不断完善协同治理措施策略,大力释放减排潜力,为公众带来最大的环境、气候和健康综合效益。来自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及珠三角地区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单位负责人出席会议,来自各高校、科研院所、国际机构和智库等约150人参加线下会议,超过3500余人线上观看了会议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