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名船员及科考队员从上海顺利出境
11月23日上午9时,“雪龙2”号极地科考船从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启航,其将紧随本月5日出发的“雪龙”号的“脚步”,共同进行中国第38次南极考察,形成“双龙探极”,开启中国极地考察新常态。上海边检总站外高桥边检站将出境查验点前置至码头,靠前“一站式”办理了船舶和人员出境边检手续,助“雪龙2”号顺利出境。
上海边检总站外高桥边检站助“雪龙2”号顺利出境。
外高桥边检站提前部署警力到达码头,在做好搭建前置查验点、规划查验通道、梳理人员信息等准备工作后,边检民警快速为“雪龙2”号101名船员及科考队员办结了出境检查手续。>>详情
“雪龙2”号出发现场↓↓↓
第一批154名队员已搭载“雪龙”号先期起航
11月5日,搭载中国第38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第一批154名队员的“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从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启程,开始执行中国第38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11月22日,“雪龙”号已抵达预定中途补给点:毛里求斯路易港。>>详情
“雪龙”号抵达补给点毛里求斯(图源:双龙探极)
本次南极科考执行调查监测、物资补给任务,预计明年4月中旬返回国内
中国第38次南极科学考察将围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开展大气成分、水文气象、生态环境等科学调查工作,执行南大洋微塑料、海漂垃圾等新型污染物监测任务,并对南极中山站、长城站进行越冬人员轮换及物资补给。两艘破冰船将分别前往南极不同区域开展科考作业,预计2022年4月中旬返回国内。>>详情
“雪龙2”号第三次奔赴南极执行科考任务
“雪龙2”号是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也是世界上首艘具备双向破冰能力的破冰船。超强的破冰能力,让更多的科考设施、补给物资得以运入南极陆缘冰区和南极大陆,许多过去无法到达的海域如今也可以进入。
2019年7月,继“雪龙”号之后,我国极地科考队伍迎来第二艘破冰船——“雪龙2”号。同年10月,“雪龙2”号与“雪龙”号一起执行我国第36次南极科考任务,首次实现“双龙探极”。>>详情
2020年1月1日,“雪龙2”号在南大洋宇航员海开展综合科考(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2020年11月10日,中国第37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搭乘“雪龙2”号从上海出发,历时179天,总行程3.6万余海里,开展了南大洋生态系统和海洋环境综合调查,顺利完成南极长城站、中山站物资补给和人员轮换等,并于2021年5月7日返回上海,圆满完成中国第37次南极考察任务。这次考察也是“雪龙2”号首次单船执行环南极考察任务。
此次起航,是“雪龙2”号自参加中国第36、37次南极考察之后,第三次奔赴南极执行科学考察任务。>>详情
11月23日,中国第38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第二批101名队员搭乘“雪龙2”号从上海启程,开始执行南极科学考察任务。这是“雪龙2”号极地考察破冰船第三次参与中国南极科学考察。中新社发 自然资源部 供图
“雪龙2”号曾获取18.36米长的海底沉积物样品
在众多的科研设备中,采样工具对于科考有着重要作用。南极冰芯有着重要的科研价值,但想要钻开厚厚的冰盖取出来却并不容易。目前我国已拥有深冰芯钻探的“三大钻”——深冰芯钻探系统、冰架热水钻和冰下地质钻,钻探深度可超过100米,凭借这份实力,中国已成为国际冰芯科学研究组织的重要成员。
2019年,第36次南极考察队使用“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装备的22米长活塞取样器,在极地获取了18.36米长的海底沉积物样品,这是我国首次在南大洋取得这样长的沉积物样品。作为科考船,“雪龙2”号不仅设置了许多专业实验室,还配备了许多高科技设备:自动定位系统,可实现长时间原位采样和测量;月池系统由主甲板垂直通向海底,让在大面积浮冰区进行作业成为可能……
担任中国第38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首席科学家助理的蓝木盛,迄今共参加过9次南北极科学考察。蓝木盛说:“我的研究方向是极地海洋生态调查研究与观监测技术研发应用方面,在极地考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雪龙2’号上进行。‘雪龙2’号齐全的实验室设施和先进的科考设备让我们的现场科考能力有了巨大提升,现在我们观测和采样的生物覆盖范围也大了很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