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融号”已做好准备 在火星上“过冬”
来源: 央视网 人民网 澎湃新闻 新华网
编辑: 何沛苁
2022-05-07 14:55:18
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6日表示,目前火星北半球已经进入冬季,预计7月中下旬,将进入一年中最冷的时节。“祝融号”火星车也为此做好了准备,在能源降低到一定程度后自动进入休眠模式。


为什么火星秋冬季“难熬” ?

目前,“祝融号”所在的北半球正在进入冬季,与我们地球相似,进入冬季后,北半球区域太阳光照高度角下降、光照时长缩短。根据测量,火星车当地正午最高温度已降至零下20℃,夜间环境温度低至零下100℃以下。

此外,秋冬季是火星沙尘天气多发季节。影像监测显示,从今年1月下旬开始,火星北纬60°以北区域开始出现明显的风沙活动现象,并在今年2月出现了局部沙尘暴。这些沙尘不仅影响太阳翼对光能的转化,还会对火星车自身收集热量造成影响。

工程团队已采取转动太阳翼调整光照角度、减少每天工作项目和时长,实现能源平衡。


央视视频截图。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总设计师张荣桥说:“目前我们的火星车主要的电力的获取、储存、供给符合我们原来设计的预期。所以对于后续度过严酷的冬季,我们也做了相应的一些预案。”>>详情


“祝融号”如何应对火星上的冬天?

针对火星冬季沙尘天气发生次数较多,设计人员为“祝融号”制定了四项措施。


“着巡合影”图。国家航天局供图

天问一号巡视器总体副主任设计师彭松介绍:“第一个措施,它太阳翼的电池片是一种特殊的材料,叫超疏基材料,就跟荷叶一样,水珠落上去就可以滑落,灰落上去之后比较容易吹掉。”

第二,太阳翼还有对太阳的定向跟踪功能。尽管到了冬季,太阳的高度相对低一些,但火星车的这对翅膀依旧会像向日葵一样,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而变化位置,最大限度地获取太阳能。

第三项措施就是在风沙天气条件下,火星车可以通过改变工作模式来保存体力、减少能源的消耗。

第四个措施就是休眠唤醒。“如果前面三个措施都不足以解决能源问题的话,可能这整车就要睡觉了,也就是说自己给自己断电了。沙尘天气变好的话,它就会自主唤醒,就可以接着工作。”彭松说道。>>详情


“天问一号”环绕器将持续环绕探测

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表示,“天问一号”环绕器将持续开展对火星的环绕探测,并公布了一组由“天问一号”环绕器和“祝融号”火星车拍摄的影像。


中分辨率相机拍摄的火星水手谷局部地貌。来源:中国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

在环绕火星期间,“天问一号”环绕器携带的7台载荷全部开机,持续开展火星全球遥感探测。其中,中分辨率相机在今年4月1日拍摄了火星水手谷局部地貌影像,分辨率约为65米/像素。随后高分辨率相机在4月17日拍摄到了分辨率约0.8米/像素的火星特里奥莱环形坑影像,显示了坑壁上“季节性斜坡纹”。


高分辨率相机拍摄的火星特里奥莱环形坑(Triolet)坑壁的“季节性斜坡纹”。来源:中国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

此外,“祝融号”火星车的导航地形相机在今年4月10日,也就是着陆后第323火星日,拍摄到了火星表面撞击坑附近分布的石块影像。>>详情


“兄弟俩”获取了大量珍贵科学数据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于2020年7月23日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发射升空,经过漫长的跋涉,于2021年2月到达火星附近,实施火星捕获。截至2022年5月5日,“天问一号”环绕器在轨运行651天,距离地球2.4亿千米,“祝融号”火星车在火星表面工作347个火星日,累计行驶1921米,两器累计获取约940GB原始科学数据,运行正常。>>详情


新闻多一点 | 2030年前后实施火星取样返回

按照中国行星探测工程的整体规划,到2030年前后,中国将以火星探测为主线,开展小行星探测、火星取样返回和木星系探测等任务。

“火星取样返回对全世界来说都是一个技术挑战,目前还没有国家做得到。”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总设计师张荣桥直言,从火星取样返回与月球有天壤之别。

难点之一是“逃逸速度”——火星的“个头”比月球大得多,从火星上起飞返回需要更大的逃逸速度,这就要求火箭有更强的动力。

难点之二是“大气”——与月球的真空环境不同,火星表面存在大气,从火星表面起飞就像在地球上发射火箭一样,需要一整套适应火星大气环境的飞行产品及其控制系统。再加上往返火星路途遥远,火星环境恶劣,都增加了取样返回的难度。

“诸多难点最终都集中在一个课题,就是火星表面的起飞。这涉及到燃料低温储存技术、动力技术、控制技术等。我们准备利用两到三年的时间,把这些关键技术解决掉。”张荣桥说。>>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