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范儿十足!北京冬奥会场馆亮点纷呈
在北京赛区,国家速滑馆22条“冰丝带”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飞舞飘扬,52岁首都体育馆旧貌换新颜,“水立方”变身“冰立方”迎接前来体验冰壶的市民;在延庆赛区,国家雪车雪橇中心1.9公里的赛道好似一条“巨龙”蓄势待发,国家高山滑雪中心运行的索道和缆车仿佛跃动的曲谱,正在演奏冬奥序曲······
从北京冬奥建设鸣枪起跑,到全面推进、攻坚突破,经过3年多的建设,如今,北京市负责筹建的北京赛区和延庆赛区竞赛场馆全部完成并对外亮相,“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申奥承诺也正在一项项高效兑现。
马鞍形“天幕”创下世界体育馆之最。步入国家速滑馆,一眼望去,蓝色的墙面和深蓝、浅蓝色交替的座位互相呼应,抬头一看,是一块马鞍形“天幕”,而脚底,约1.2万平方米的水泥地面平整呈现在面前。国家速滑馆采用的双曲面马鞍形单层索网结构屋面设计,不仅规模创下了世界体育馆之最,最大优势是能够极大地节约材料,用钢量仅为传统屋面的四分之一。建设团队将这张索网称为“天幕”,而屋面索网施工的过程好似“编织天幕”。>>详情
![](1072180/images/6cb36a41e1974a40a21e77ac7b043a3a.png)
首次大规模使用环保制冷剂。北京冬奥建设中,绿色办奥理念贯穿始终。国家速滑馆、首都体育馆等一大批新建和改造场馆,在冬奥会历史上更是首次大规模采用更环保的二氧化碳制冷剂进行制冰,”最美的冰“、”最快的冰“将逐一对外亮相。2020年11月11日,北京冬奥会第一块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冰面的首都体育馆诞生。这项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最环保的制冰技术,碳排放趋近于零。相比较传统方式效能提升30%,而且制冷非常均匀,不会出现各个部位温度不一样的情况,冰面温差控制在0.5度以内。>>详情
![](1072180/images/0b4e86f14b18498eb6ca4b252e55437e.png)
悬崖边的雪道将惊艳亮相。这是铺设在悬崖边的雪道,在海拔2198米的小海坨山。这条赛道拥有近900米落差,3000多米坡面长度,是北京冬奥会场馆中难度系数最高的场馆之一。修建这条赛道极具挑战性,操作员要在万丈深渊边,造雪、压雪、架设安全网,与众多不利的自然环境作斗争。工作人员夜以继日,以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手段,建成这条难度极大的赛道,填补了我国高山滑雪赛道的空白!>>详情
![](1072180/images/88d431acf95144e690a13ea56b740171.jpg)
首次实现所有场馆100%绿电供应。随着今年6月世界首条50万伏张北柔性直流输变电工程投用,来自张家口的风电、光伏电能等绿色清洁电能正式进入北京,北京赛区所有竞赛场馆今冬开始利用绿色电能开展建设、运行,成为奥运历史上第一次全部使用绿色清洁电力的奥运会。>>详情
![](1072180/images/07c7d5dac58c4a1fa0efccfeffb00994.png)
场馆具备夏冬季转换的“两栖”能力。前不久,“水立方”比赛大厅完成第二次“变身”,成为世界首个“水冰转换”场馆,“五棵松”完成“冰篮转换”,达到国际一流。既有场馆的可持续利用,冬季、夏季运动快速转换模式,为奥运遗产成为值得传承、造福人民的永久资产提供了一个“北京方案”。>>详情
![](1072180/images/416c35e52ec8454d94122c15b114747a.png)
北京冬奥会场馆的亮点之处绝不仅限于此,科技冬奥项目,如5G通信、8K数字转播等项目,也将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改变……这些都展示了一届新发展理念指引下的冬奥会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