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新跨越
复兴号在雪山怀抱间飞驰,易地扶贫搬迁户的民居簇新敞亮,偏远乡镇卫生院有了互联网医疗……在历史和现实的场景切换中思索,新时代新西藏呈现出的新活力,令人感慨万千。
新面貌,从“艰险万状,不可名态”到路畅、电稳、信息通
车行西藏,感受最深的是路。
高大的川藏青藏公路纪念碑,静静伫立在拉萨河畔。碑文记载了当年筚路蓝缕的艰辛:“十一万藏汉军民筑路员工,含辛茹苦,餐风卧雪,齐心协力征服重重天险……”
曾经,进藏难,出藏难,在藏出行也难。
唐茂良依然记得第一次西藏墨脱行。20多年前,他是墨脱“背夫大军”的一员,扛着货物从米林县派镇走到墨脱县城,足足十几天。当时的墨脱,是我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县。
如今,沿扎墨公路过嘎隆拉雪山,不过6分钟左右的隧道车程。第二条通往墨脱的交通要道派墨公路,今年5月也已全线贯通。当年“高原孤岛”,如今环线相接。
6月17日,试运行的复兴号列车行驶在川藏铁路拉林段藏木特大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交通事业大发展的,何止墨脱。今天的西藏,路网纵横:公路通车里程达11.88万公里,建制村村村通公路。6月,川藏铁路拉林段开通运营。复兴号动车跨江穿隧,在这条西藏首条电气化铁路上飞驰。拉萨至林芝,车程缩短至3个多小时。当年,第一条“天路”进藏,幸福的歌声传遍世界屋脊;如今,“坐上火车去拉萨”已不再新鲜,“坐上动车到拉萨”又有新体验。
雪山如海,峰岳险峻。大山阻隔的,又岂止是路。
10年前,西藏电网还是孤网运行,电压不稳,供电时断。10年后,青藏电力联网、川藏电力联网、藏中电力联网、阿里联网工程4条“电力天路”点亮雪域高原,主电网覆盖全区7地市、74个县(区)。
路畅,电稳,信息通。
从金沙江畔到珠峰之巅,从羌塘草原到边境村镇,现代通信飞入寻常百姓家,信息高速公路通达高山大川。如今,西藏自治区全部建制村(居)通光纤比例、4G网络通达率均达99%,西藏人民用上移动支付早已稀松平常,“直播带货”已成新时尚。
新生活,从深度贫困到全面小康
阿里地区改则县城旁,记者走进一个名为“圆梦新居”的小区,倾听奋斗圆梦的故事。
多琼是故事的主人公之一,从本县偏远牧区搬来。老房子是土坯房,全家靠天养畜,年收入不到2000元。几年前,靠着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多琼一家住上了县城里的新楼房,他还找到了一份有稳定收入的工作。
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圆梦新居”小区的44户家庭,都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每一个家庭的圆梦故事,都温暖人心。
6月28日,广东省援藏干部胡雄英(右)向经营家庭旅馆的藏族群众了解经营情况。新华社记者 孙瑞博 摄
脱贫攻坚之初,西藏是我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全国贫困发生率最高、贫困程度最深、扶贫成本最高、脱贫难度最大的深度贫困地区。到2019年底,西藏74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62.8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西藏历史性地摆脱了束缚千百年的绝对贫困。
波澜壮阔的巨变历程,汇聚着每一个普通人的奋斗与改变。从金沙江边到狮泉河畔,从雅江谷地到藏北高原,阳光下张张笑脸的背后,是西藏人民过上好日子的幸福。
新活力,从一穷二白到推动高质量发展
和平解放前,西藏一穷二白。起步晚、底子薄,如何走出一条符合西藏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山南市乃东区昌珠镇克松社区,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当年,翻身农奴的歌声从这里传遍雪域高原。
社区第一书记边巴次仁和记者聊增收,一时收不住话匣子:靠近山南市区,又有红色资源,城郊经济、劳务经济、红色旅游都是增收“金钥匙”。“发展的路子千百条,群众致富是第一条。”
西藏城镇化率为32%,全区人口的大头还在农牧区。西藏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牧业,青稞和牦牛产业则是主力军。推良种提单产,以创新促效益。2020年,全区青稞良种覆盖率达90%,每亩单产由和平解放前的80公斤左右提高到380公斤。
推动高质量发展,西藏坚持所有发展都要赋予民族团结进步的意义,都要赋予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都要有利于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统计数据显示,西藏农牧民收入已连续1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连续6年保持全国增速第一。2020年,西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598元,是有史料记载的1965年的135倍。
雨霁云开,凭栏远眺,林海葱茏,河水蜿蜒。林芝鲁朗,318国道旁,扎西平措的民宿闻名遐迩。这位游客口中的“平措大叔”眼光独到,多年前就看中了318国道上的旅游人气,从农家餐饮到藏式住宿、生态观光、深度体验,“旅游饭”越吃越有味。
推动高质量发展,西藏坚持扬长避短,因地制宜,走“特色路”。
西藏的特色在哪?绿水青山,冰天雪地,高原地貌独特,文化遗产富集。“十三五”时期,西藏接待游客近1.6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100多亿元。眼下,西藏正在中央支持下着力推动重要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后发优势,前景无限。
水轮机轰鸣,发电机组飞转。“水资源优质,上游来水平均,少有暴涨暴跌。”厂房内,华电西藏能源有限公司的项目负责人介绍,“另两台机组正在安装,计划2022年4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
这是西藏目前单机最大、总装机最大的内需电源项目。
江河密布,阳光充足,西藏清洁能源产业潜力巨大,发电装机容量占全区总量近九成。“绿色电力”不仅点亮了西藏的万家灯火,如今更是走出高原,服务全国。
生态环境脆弱,七成区域为限制或禁止开发区。西藏严守生态底线,走“绿色路”,有所为、有所不为——绿色工业近年来大步向前,雪域高原正澎湃着绿色发展新动力。
在山南市琼结县,久河村卓舞队的队员在表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久河卓舞”(2020年7月1日摄)。 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西藏高原生物、旅游文化、绿色工业等七大产业实现增加值超1900亿元,绿色环保、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正加速构建。>>>详情
西藏是如何实现跨越千年巨变的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的签订,标志着政教合一的“喇嘛王国”成为历史。
这一天,也是新西藏的起点。
旧西藏,政教合一,神权至上;等级森严,践踏人权;贫富悬殊,阻碍发展,占人口不足5%的三大领主及其代理人几乎占有西藏全部耕地、牧场、森林、山川、河流、河滩以及大部分牲畜。
西藏昌都市八宿县然乌镇康沙村的村民在收青稞(2020年9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和平解放后,经过民主改革和自治区成立,西藏社会制度实现历史跨越,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从20世纪的80年代至21世纪的头一个十年间,党中央先后召开5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对西藏工作做出重大决策部署。
党十八大以来,中央先后召开第六次、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
昌都市实验小学的学生在上藏语课(2020年10月5日摄)。 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2019年,西藏消除绝对贫困。
70年来,西藏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全面进步,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兴边富民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有序实施,生态安全屏障日益坚实,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保护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牢固。>>>详情
短视频|西藏这百年
从封闭落后到跨越发展,从荒凉贫穷到繁荣富裕,让我们一起领略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上发生的翻天覆地的伟大变化。
纪录片|遇见西藏
七十年斗转星移
西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记者来到西藏,开启了十日探访之旅。在西藏的每一天,她与美好和感动不期而遇。那一张张面孔,共同勾勒出一个迷人的远方。
窗前的风景
窗前不断变化着的风景,是给人最直接的西藏初感受。360多万人口,12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70年的沧桑巨变,这里会是什么模样?
只有出发才是一切的开始。
生活的滋味
在拉萨极具烟火气的茶馆,记者采访了一位藏汉双语作家和编剧平措扎西。在这里,人们更能感受到温度,那是美食飘香所散发出的热,也是美好生活所映出的暖。
舌尖上的西藏,滋味悠长。当向往的生活正一步步变为现实,美食似乎也成为了这里一张亮丽的名片。藏餐厅主厨洛桑晋美的愿望是把藏餐文化发扬光大,让更多远方的客人感受到藏餐的魅力。
远行的方向
这是刘东波在西藏的第18年。他告诉记者,每一个人都能在西藏找到自己的归属。走的地方越多,就越会让他觉得,自己可以为这里贡献更多的力量。
和很多以西藏为目的地的“远行者”不同,“90后”青年扎西甘措曾留学去了更远的地方。记者和她在八廓街上边逛边聊,不断体悟到这里岁月的痕迹和发展的活力,更感受到藏族青年身上的蓬勃朝气和他们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谊。
幸福的新生
位于巴松措湖边的结巴村,藏语意为“遗忘的村庄”。烤着炉火,和村民们一起喝茶聊天,他们告诉记者,随着民宿等当地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那些被遗忘的角落正渐渐苏醒,迎来幸福的新生活。
10天的时光匆匆而过,记者看到了不一样的西藏。日渐便捷的交通网络、热闹繁荣的古镇古村、越来越丰富的瓜果蔬菜……这里有着迥异于其它地方的气质,但也早已有了许多相同,同样的生机盎然、朝气蓬勃——这一切来自不懈奋斗,更源于正确指引。
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时光是当下最好的见证。西藏人民已同全国人民一道走在了幸福的小康之路上。>>>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