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夜保护区,留住久违的星空
来源: 新华网、科技日报、中国科学报、北青报
编辑: 李梦一
2021-12-14 12:00:43
曾几何时,夜晚璀璨的星空带给人无限的遐思,对星空的探索也催生了天文学这门基础学科。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发现,星星似乎“消失不见”了。当人们将光照程度作为城市发达程度的衡量标准时,大都市的星光也正在“黯淡消失”。

什么是光污染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王俊杰说:“我认为更科学的光污染定义是指过量的光辐射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现象,包括可见光、红外线和紫外线造成的污染;影响光学望远镜所能检测到的最暗天体极限的因素之一。通常指天文台上空的大气辉光、黄道光和银河系背景光、城市夜天光等使星空背景变亮的效应。”>>详情

光污染的分类

国际上一般将光污染分成三类,即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和彩光污染。

白亮污染:白亮污染是指阳光照射强烈时,城市里建筑物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磨光大理石和各种涂料等装饰反射光线,明晃白亮、炫眼夺目。

人工白昼:夜幕降临后,商场、酒店上的广告灯、霓虹灯闪烁夺目,令人眼花缭乱。有些强光束甚至直冲云霄,使得夜晚如同白天一样,即所谓人工白昼。

彩光污染:街头安装的黑光灯、旋转灯、荧光灯以及闪烁的彩色光源构成了彩光污染。>>详情

天文光学观测的杀手

关于光污染影响天文光学观测的新闻在近几年层出不穷,早在2010年,就有媒体曝出,国内“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LAMOST)”面对着所在城市扩大建设规模,导致夜天光亮度增加使观测受到影响的威胁。媒体报道称,当时,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邓李才还专门上书国家天文台及中国科学院有关领导,指出如果将一个项目建在LAMOST正南面直线不到1000米的地方,“感觉上是巡天科学的生死问题……对LAMOST的科学研究是灾难性的”。>>详情


治理光污染 建设暗夜保护地

户外照明将按照国际标准进行规划、改造和管理,防止和控制光污染,使优质的夜空资源像其他遗产一样得到保护;同时将配套建设星空体验区、望远镜观测区和旅客服务区等基础设施,推动当地星空文化产业发展。>>详情

产煤县成为了世界级“暗夜星空保护地”

位于山西省沁水县的洪谷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达到88%,2020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正式收入“世界暗夜保护地名录”。这一世界级暗夜星空下是一片煤海,颠覆了人们心目中资源型城市往往意味着高污染的刻板印象。“十三五”期间,山西省沁水县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二级以上天数不断增加,2020年达到339天。>>详情

以“星空保护”走出“暗夜经济”发展新路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而治理光污染和降低碳排放,是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内在需要。设立“暗夜保护区”,充分利用暗夜资源,给动植物营造夜间栖息地,为生态环境建设保驾护航,有助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我们相信,假以时日,“暗夜保护区”必将成为深圳的一张美丽“生态名片”,让城市软实力、核心竞争力不断凸显。>>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