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力,打好夏粮生产“第一仗”
“冬吮冰晶把棵藏,春任麦地展波浪,夏天到后催人割,颗粒高兴去满仓”。冬小麦分布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等多个省份,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力促冬小麦丰产丰收,打好夏粮生产第一仗,是保护农民利益和种粮积极性的重要环节,也是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的应有之义。
今年,中央首次把粮食产量纳入宏观经济调控目标,而冬小麦产量是保障夏粮产量的重要一环。目前,夏粮由南向北逐渐黄熟,全国各主产区夏粮长势好于常年,未来20多天是夏粮成熟和收获关键期。在这个关键期,突出“早”首先体现在早部署,眼下各主产区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因地因苗,分类指导,多措并举早谋划,为确保夏粮丰收打下了“强心剂”,将有力确保夏粮的良好长势最终能转化落地变成颗粒归仓。
随着农业种植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科技与农业的紧密结合有了更为广阔的施展空间,农业也将变得更智能。做好监测预警、减少气候影响、科学防灾减灾,离不开科技;打破靠天吃饭的现状,实现增产增收,亦是需要融入科技。当前我国在农业科研基础条件建设、农机装备研制等“硬件”方面的技术具有丰硕成果,同样,在农业生产信息化精准化智能化、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等“软件”方面需要更多懂技术的新型农民投入到乡村振兴战略中。>>详情
一年多收一亿斤粮!农机保障收粮“减损”
进入6月,齐鲁大地一派夏粮丰收在望景象,5985万亩小麦已经陆续开始收获。
今年,农业农村部提倡广大农机手比学赶超,在全社会营造“精细高效、提质减损”的氛围。相比以往手工收获小麦,机收大大减少损失率。山东省滕州市官桥镇苏坦村种粮大户刘灿说:“过去收完小麦后,麦田里常见到有人捡麦穗。现在见不到了,因为麦穗遗漏很少了。”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农机化管理处二级调研员王丰勇说:“按照2020年山东粮食产量1090亿斤估算,在收获环节机收损失率若能降低0.1%,理论上全省就能从地里挽回1亿斤粮食,数量非常可观。”
除了在收获期减少损失外,许多农民探索精细化作业,适时播种、适时管理,将减损环节前置。>>详情
6月4日,在滕州市官桥镇,参赛的收割机在收割小麦。(新华社记者郭绪雷 摄)
增产15%!新型农业管理让种粮高效
科技日报记者了解到,早在2020年粮丰山东项目已经建立鲁西北、鲁中、鲁西南和鲁东4套区域性小麦—玉米两熟全程机械化丰产增效技术模式,累计示范推广3824.4万亩,实现小麦玉米周年增产5.4%—14.7%。
“通过使用田间智慧管理平台,可以监测作物长势及养分水分情况,实时监控天气,并做出预警,还可以进行农机作业监管,非常高效。”负责示范区核心试验区任务的齐力新农服公司负责人李朝刚告诉记者,通过应用一系列新技术,示范区平均小麦亩产550公斤、玉米亩产700公斤,生产效率提升20%左右。
上季作物收获、秸秆还田和深耕后,通过二次镇压施肥播种一体机,一次完成驱动耙碎土整平和耕层肥料匀施、镇压辊播种前苗床镇压、宽幅播种、播种后镇压轮二次镇压等复式作业,达到土壤保墒与小麦苗齐苗壮的目的。该技术在项目区累计推广应用180多万亩,增产5%—15%,水肥利用效率提高10%左右。>>详情
亩增155斤!精量播种成增产“助推器”
位于“江淮粮仓”的安徽省农垦集团东风湖农场迎来夏收。2020年秋种时期,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与省农垦集团合作,在东风湖农场安排了450亩地进行小麦超高产栽培试验示范。
截至4日下午,专家组在该农场完成对小麦超高产栽培种植模式三次实收测产,其中种粮大户万玉道的示范田比常规田一亩增产77.6公斤。
在实收测产现场,万玉道看着成熟的麦子,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由于科学测算播种量,采用精量播种,每亩用种只有13斤多,而常规田要35斤左右。”他说,“播种时心里真没底,但后来看到小麦长得壮,高产的信心就足了。”
在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科技教育处处长纵风云看来,近年来,广大农户特别是种粮大户通过良种良法结合、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测土配方施肥示范等方式,挖掘科技增粮潜力,推动粮食稳产增产。>>详情
近日,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张庄镇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内,现代农机“大展雄风”,颗粒饱满的小麦如期收获入仓。现代化农机作支撑,加快麦收进程。 商水县农业农村局供图
冬小麦夏丰收,前期科技防害很重要
冬小麦的长势良好是前期“促弱苗、防春旱、防冻害”的结果,但粮食的成长非一日之功,而是长时间的吸收养分,从播种、育苗、施肥、收割到归仓止,需要以“绣花针”的功夫全面做好促弱苗、防春旱、防冻害、防病虫、防早衰“一促四防”工作。目前需要重点防范极端天气,特别是暴雨洪涝等灾害天气及条锈病、纹枯病、白粉病和赤霉病等病虫害,渡过“干热风”和“烂场雨”等关口,力促冬小麦有收获、有增产。
农业靠天吃饭,天气是其中一个因素,但人为因素也很重要。土质不同、小麦品种不同,对田间管理的要求也不一样。刘灿举例说:“沙土地漏水漏肥,就需要分两次施肥。苗期少施,等年后再追肥。一般土地种肥同播,用缓释、缓控肥一次就可以。”
每年倒春寒之前,刘灿都会提前喷药、浇水,提高小麦的抗冻性能。病虫害发生之前,他也会提前打药预防。他说:“不能等到发现虫子后再打药,那样就已经造成减产了。”>>详情
靠科技育良种,优质种子将助力未来
5月7日,中科院成都生物所选育的小麦新品种“川育29”示范田在四川绵阳验收。该品种具有抗条锈病能力强,高产优质等特点,未来将在四川省内丘陵、平坝区域推广种植。
“这个‘川育29’聚合了4个抗条锈病基因,抗性至少能保持在3至5年以上,改变了过去其他抗条锈病小麦品种抗性只能保持一两年的状况。”该品种的研发人员、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研究员吴瑜说。
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汤永禄介绍,据产量预测“川育29”每亩产出约在550公斤至590公斤。“相比传统的不抗病的品种或者是老品种,其增产幅度在10%左右,按当前市场价折算每亩增收120块钱,经济效益是可观的。”>>详情
小麦新品种“川育29”示范田 中科院成都生物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