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球日,我国为保护地球而不懈努力

2021-04-22 14:48:50来源: 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科技日报 作者:

推进林草建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最新森林资源评估结果表明,2010—2020年间,世界森林面积每年净损失7050万亩,同期亚洲每年净增加1755万亩,而亚洲森林面积的增加主要来自中国。

森林增长的背后,是我国持续植树造林、修复草原湿地、加强荒漠化治理等一系列举措。不仅有效推进了国土绿化,更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贡献。>>详情

科技筛选作物,改良盐碱地变景观

“地球陆地上荒漠化和盐碱地两大类土地,占全球陆地面积的一多半。我国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盐碱地占据三四线城市生产生活生存范围。盐碱地是世界上仅比荒漠条件略强一点的、类似或等价于荒漠化的土地。”中国科学院海洋所研究员宋怀龙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我国科技工作者花了几十年时间,在滨海滩涂上筛选出一种耐盐碱先锋植物——盐地碱蓬,已在我国内地盐碱荒漠上种植获得成功。>>详情


辽宁日报发(刘永安 摄)

生态空间规划,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基础。记者从自然资源部了解到,我国不断加大生态空间保护力度,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加强。

以红树林为例,2020年自然资源部和国家林草局就明确将红树林及适宜恢复地划入生态保护红线。目前,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已初步完成,包括各类自然保护地、自然保护地外的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域,涉及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35个优先区域,覆盖了国家重点保护物种栖息地。>>详情


减少碳排放,我国确立“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正处在发展中的中国,已经确立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为了这件事儿,中国做出了怎样的努力呢?

如果把2005年作为起点,我国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降低,2020年的降幅已经达到48.4%。到2030年,降幅将超过65%,碳排放量也将达到峰值;而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也就意味着,让二氧化碳排放量跟自然界收集量与碳捕获之和基本持平,实现相对“零排放”。>>详情

实现“双碳”目标,绿色技术在行动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前沿减排技术之一。除了CCUS外,我国还在布局和发展其他二氧化碳利用技术。比如等离激元人工光合技术,是通过纳米催化剂的等离激元效应,利用阳光或废热,将工业废气中的二氧化碳、非饮用水合成烃类轻质油、烯烃、天然气等,不会排放硫、重金属等污染物,无需额外耗电,综合碳足迹为零。>>详情

加载更多>>
责任编辑:陈可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