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成果集结亮相,科技周邀你“云上”见

2020-08-24 17:44:17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刘垠 崔爽

科技日报记者 刘垠 崔爽

一支“植绒拭子”, 是核酸检测准确率的第一道关。它的病毒灭活效率、对核酸的保护能力、拭子植绒密度、采样深度、折断点位置等对核酸取样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只有取到合格的样本,后续的检测才不会白费功夫。


摆在桌上的改良舒适型高采集量采样器,看着不起眼,但据国家肝癌科学中心王红阳院士团队博后陈静介绍,它头部植绒量很高,可以在短时间内大量吸收鼻咽、口咽粘膜样本,相比三厘米折断点,它的八厘米折断点可以更有效降低“气溶胶”风险,在提高检测准确率的同时保护工作人员。

这里是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步入2020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暨北京科技周启动现场,入口处一排关于科技战疫的硬核科技成果格外引人注目。

一旁的灭活型细胞保存液,其非胍盐配方在保证了极高的病毒灭活效率同时,兼顾了环境安全性,避免了胍盐与84消毒液等含氯消毒液接触生成剧毒氰化物的风险。这些产品连同新型冠状病毒快速采集裂解试剂盒、新冠肺炎检测试剂盒等,都经历了疫情期间的反复打磨改进,成为科技抗疫的“幕后英雄”。

8月23日,2020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暨北京科技周如约开启,湖北武汉设分会场。今年,全国科技活动周迎来20岁生日,疫情形势下的全国科技周暨北京科技周科普活动,通过网络“云展厅”向公众开放,集中展示科技战疫、科技创新、体验美好生活、服务脱贫攻坚等内容。

“这些产品和技术已经全部应用在新疆疫情防控中去。”陈静表示,新疆幅员辽阔、地广人稀,在疫情防控中有特殊的困难,比如样本的长距离运输,他们研发的采样试剂盒无需冷链,最高可以适应54摄氏度的高温,在当地的硬件条件、物流能力下保证大规模取样的及时有效。


科技战疫展区对面,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集结亮相。由清华大学自主研发的脑起搏器,打破垄断后拥有了完整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已在全国260多家医院植入患者超过1万人;“海斗一号”全海深自主遥控水下机器人,不仅突破万米核心关键技术,实现我国万米首次作业,开创我国潜水器领域多项第一,在全海深电动机械手作业、自主遥控多模式操控等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启动式上,湖北分会场、身处拉萨和青海的第二次青藏科考队等都以视频连线的方式参与其中。


据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邬光剑介绍,在克服疫情不利影响的情况下,今年以来已有大约三千人次到青藏高原进行科考,正在西藏的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员正忙于在当地建设拉萨地球系统观测网,工作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科学技术是祛除疾病的重要法宝,也是战胜疫情的关键利器……”中南民族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讲师、2019年全国科普讲解大赛一等奖获得者韩晓乐,现场奉上了一场精彩的科普演讲。


“我自己剪的科普‘伤寒玛丽’的小视频才一分多钟,结果发出来特别受欢迎。”韩晓乐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疫情期间,一直宅在武汉家中的她发挥所长,以文章、短视频等形式讲解疫苗、无症状感染者、瘟疫史等相关话题,让科普成为抗疫的软利器。

记者了解到,2020年全国科技活动周于8月23日-27日在全国开展系列科普活动,包括“科学之夜”“科普援藏”“科技列车怀化行”等10余项重大示范活动。

疫情形势下的科技周科普活动将充分借助VR、5G等技术,发挥网络平台作用,为公众了解、体验、分享科技创新成果提供更加丰富便捷的舞台。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9年发起的面向全国千所农村小学的“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今年通过在线直播的方式持续输出优质的科普内容。比如,“系列情景大师课”通过直播方式云端开讲,聚焦生命科学、农业科技、航空航天、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通过专家、科技大咖生动的情景课程直播,让孩子们足不出户就能云游重点实验基地、科技展馆、生态保护区等。(科技日报北京8月23日电)

加载更多>>
责任编辑:陈可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