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在“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的讲话

一百年来,我们党矢志践行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人民开辟了伟大道路、建立了伟大功业、铸就了伟大精神、积累了宝贵经验,在中华民族发展史和人类社会进步史上写下了壮丽篇章。一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前仆后继、浴血奋战,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谱写了气吞山河的英雄壮歌。[详细]

深化改革,为创新点燃强力引擎

从革命时期高度重视知识分子工作,到新中国成立后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从改革开放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到党的十八大后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改革始终与创新相伴而行。

看!“十四五”规划绘就的中国创新发展画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正式发布,科技未来发展可期。通过规划纲要里未来五年的关键数据、关键词,一起“解码”中国创新发展之路。 [详细]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明年要抓好的八项重点任务,排在首位的就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在强化创新驱动、...

地方“十四五”产业布局路线图密集浮现

地方“十四五”产业布局路线图正密集浮现。浙江、湖北、海南、江西、四川、吉林等逾10个省份相继出炉地方“十四五”规划建议。

育才引智,为大国崛起汇聚力量

“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述人才的重要性。回顾历史,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

关于人才工作,“十四五”规划建议这样说

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院长李晓红表示,《建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特别是这次专门重新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科技自立自强,一定要补齐科技... [详细]

培养交叉学科人才,创新、实践、融合是关键词

交叉学科“独立”后,应采取怎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交叉学科教师又应该具有哪些素养,才能应对新的人才培养需求?记者采访有关专家...

人才强国战略: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人才强国战略,是党和国家立足国内外发展形势作出的重大决策,为我国人才资源开发提供了思想保证、组织保证和制度保证。

增强供给,为科技腾飞丰满羽翼

回首百年,从建党的开天辟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惊天动地,发展科技事业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奋斗的重要篇章。

国家发改委:“十四五”期间,研发经费占GDP比重力争超...

2020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达到24426亿元,占GDP比重达到2.4%,这是历史最高,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宁吉喆说,“十四五”期间要力争超过这个比例。 [详细]

一图读懂丨“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来了!一起来...

深化科研项目管理改革迈出新步伐!我国将在国家重大研发任务中全面推行“揭榜挂帅”机制。“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1年首批...

6%涨至8%!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持续增长助力创新

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有望达到8%左右,将进一步鼓励科学家从真正的科学问题出发,勇闯创新“无人区”。

探索未知,为科技强国筑牢根基

强大的基础科学研究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石。10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科学家板凳甘坐十年冷,基础研究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高水平成果不断涌现,原创性突破捷报频传,有力地支撑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科技创新如何行稳致远?基础研究筑牢根基——五年来推...

5年来,我国基础研究快速发展,迈入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新阶段。 [详细]

做大基础研究“蛋糕” 激活创新源头活水

近年来,安徽不断加大基础前沿研究投入,引导各方力量合力做大基础研究“蛋糕”,为做强科技“硬支撑”不断开拓探索新路。

五年来基础研究经费增长近一倍!科技部:加大对...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透露,过去五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增长近一倍,2019年达到1336亿元。未来,还将进一步加大基础研究投入……

深耕技术,为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神州大地上,科技创新成绩斐然,重大工程捷报频传,这一切绘就了百姓美好生活画卷,托举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黄金五年”书写大国创新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

中国桥、中国路、中国港、中国车、中国楼……一个个奇迹般的工程,编织起人民走向美好的希望版图,托举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天眼”探空、神舟飞天、墨子“传信”、高铁奔驰、北斗组网... [详细]

谱写国家战略科技新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中科...

贵州的群山中,有着“中国天眼”之称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为探索宇宙奥秘提供世界领先的创新平台。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

突破“卡脖子”技术之后,路该往哪儿走?

没有人做技术,谢庆国教授自己做;没人做产业化,还得自己做。他没想到,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后,市场化、产业化的道路如此艰...

普及科学,为创新培植肥沃土壤

6月初,一份重磅文件公布。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了两个目标:202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5%;2035年,这一比例达到25%。

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超15%目标如何实现?专家解读来了

公民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创新的土壤。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需要强化科学普及,需要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 [详细]

共促科学素质建设 共创人类美好未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0年设立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标志着现代意义的科普植根中华大地。1958年成立以科普为主要职能之...

跨越10%!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迈入新阶段

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是指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想,掌握基本科学方法,了解必要科技知识,并具有应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秋收起义:拨正革命的航向

文家市,注定要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1927年9月9日,震动全国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由于反动派军事力量过于强大,起义部队兵力薄弱分散,加之群众未能充分动员等原因,进攻省会长沙的目标未能实现,秋收起义遭遇挫折。

“两弹一星”:自力更生铸就国之盾牌

没有任何资料,没有他国帮助,对西方国家来说,中国以惊人的速度,研制出“两弹一星”,是一个科学奇迹,更是一个不解之谜。 [详细]

井冈山:红旗漫卷杜鹃红

井冈山斗争历时两年零四个月,共牺牲红军4万多人,平均每天牺牲60多人。这两个滴血的数据浸染着当地人民为中国革命的付出与贡献,...

江西瑞金:战火中孕育共和国的红色摇篮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88年前,毛泽...

浦东陆家嘴:昔日的烂泥渡,如今的国际金融城

曾几何时,陆家嘴最出名的“烂泥渡路”却是一片危棚简屋。30年后,昔日的烂泥渡成了今天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寸土寸金的“银城中路”。

十八洞村:精准扶贫首倡地 脱贫攻坚样板村

十八洞村,地处湖南武陵山腹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双龙镇西南部。全村仅辖4个自然寨、6个村民小组,只有220余户人家,人口不到千人。2013年11月3日,在苗家黑瓦木楼前的一块平地上,习近... [详细]

重庆城口:奋力筑路出秦巴 产业振兴奔小康|奋斗...

沿河乡位于城口县西部边陲,是重庆市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也是最后一个实现交通通畅的乡。作为重庆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这个曾...

云南福贡:幸福桥跨越怒江天堑,好日子还在后头

千百年来,在云南怒江的人马驿道上,人们靠蔑溜索、竹筏和猪槽过河渡江,令人胆寒。而今,记者在怒江州福贡县看到,一座座连心桥...

中国历史研究院:用正确历史观看百年党史

2021年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历史观问题,不仅关系到如何看待历史,而且涉及如何立足现实、擘画未来。

进一步发扬革命精神——论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革命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 [详细]

曲青山:党的历史是丰富生动的教科书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在这样一个重要时间节点,在全党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对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欧阳淞:认真学习党的百年历史

关于党的自身建设史,我们要记住两个工程,一个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提出的党的建设“伟大的工程”;一个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

上海光源:十二年光辉熠熠,大装置衍射小世界

从亿年前的琥珀古鸟羽毛结构,到埃博拉病毒入侵机制、新冠病毒蛋白质结构,再到外尔费米子世界重大物理实验发现,上海光源为科学家探索微观世界照亮前行之路。12年来,上海光源不仅支撑产出了大批学科前沿研究成果,而且在国家战略需求与重大应用方面发挥着越...

锦屏地下实验室:在2400米岩层下等待暗物质“造访”

实验室一期就建在锦屏山隧道中部。空间并不大,只有4000立方米,但填补了我国没有深地实验室的空白。经测定,锦屏地下实验室内的宇宙射线通量可以降到地面水平的千万分之一到亿分之一,是目前国际上宇宙射线通量最低的地下实验室,也是全球岩石覆盖厚度最深的... [详细]

“人造太阳”EAST:向人类能源终极梦想迈进

回顾过去,人类认识核聚变的路已经走了很久。有人问:“在我们的有生之年,能不能看到一个真正的‘人造太阳’?”

观天巨眼FAST:让中国射电天文领先世界二十年

2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而今,一个“观天巨眼”静卧在大窝凼里,仰望苍穹,以“一眼千年”的神技独步世界。

prev
next

西藏:科技力量滋养雪域高原

截至2020年底,西藏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5.6%,对农牧业发展贡献率达到55.9%,科技创新有力支撑了西藏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牧民增收致富,促进了西藏农牧业生产从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的转变。[详细]

青海:改革创新成就大美

“十三五”以来,遍地是“宝”的青海,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清晰研判,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着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依托资源禀赋书写绿色发展新篇章。[详细]

海南:科技为马,逐梦“星辰大海”

橡胶、椰林、海洋,是人们对海南的既有印象;如今,航天、深海科考、南繁种业这些海南的“新名片”频频夺人眼球。[详细]

福建:勇做创新发展急先锋

培育、布局从源头创新到新产品、新市场快速转换的新型研发机构,正是福建新时代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一个缩影。[详细]

高层远见卓识 推动中德科创合作共赢

围绕新形势下的中德科创合作,科技日报记者近日专访了中国驻德国大使馆科技处公使衔参赞尹军。尹军认为,中德两国领导人的远见卓识有力推动了双方的科创合作。中国加强自主创新,将有利于推动和深化国际科技合作。

中韩科创合作“2.0时代”呼之欲出

斗转星移之间,中韩科创合作与交流即将迎来全面发展的第30个年头。作为多年工作在一线的科技外交官,富贵参赞亲身经历了两国科技关系从起步、深化,一直到今天命运与共的历史进程。 [详细]

官民并举,中日科创合作与人文交流交相辉映——...

近几年,中日两国科技人文交流频繁,科创合作务实有效,特别是2018年重启高访以来,整体关系有所改善。中国驻日本大使馆科技处公使衔参赞夏鸣九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了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指引和推动下,中日科创合作所...

与时俱进,科创合作助力中乌关系稳定前行

“中乌科创合作始终坚决按照党中央对国际科创合作的方针和政策,面向我国中长期和当前发展的实际需求,按照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要求,在关键领域和基础研究方面一直稳步推进。”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