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瑜:肺腑之言

2020-07-09 14:42:10 来源: 央视网 作者:

全球首例新冠肺炎终末期患者双肺移植手术

陈静瑜是国内顶尖的肺移植专家,在业内被称作“中国肺移植第一人”。自2002年以来,他和团队先后完成了一千多例肺移植手术,打破了多个被业界视为“禁区”的记录。然而,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初期,肺移植这种非常规救治手段并没有进入人们的视野。直到他遇到一位年近6旬,靠ECMO维持的新冠肺炎晚期患者。

陈静瑜:他是连云港的一个病人,当时他的肺已经纤维化不可逆了,除了纤维化他有一侧肺出血非常厉害。2月28日下午开始他大概出血两升多,58岁,1米72,大概体内的血也就4升左右,整个人处在休克状态下,非常危险。如果不做肺移植,基本上当天晚上都过不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省卫健委顶着压力问我有多少把握?我说假如今天晚上靠输血能够把病人血压顶得住,短期内能够找到肺源,我有五六成的把握把这个病人救过来。当时我们就全力以赴想搏一下。我们江苏当时跟武汉不一样的,清零之前整个新冠肺炎病人才六百多,有三个病人装了ECMO,有一个后来脱掉了ECMO,所以我们江苏从医疗的资源来讲,有能力来做这个肺移植手术。

尽管江苏的医疗资源支持用肺移植的办法对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进行救治,但对陈静瑜和他的团队来说,仍然存在未知和不确定性。2018年,他和团队曾经为一名感染H1N1病毒导致肺部纤维化的患者做了移植手术,手术后患者目前已经健康存活了两年。但新冠肺炎具有极高的传染性,实行肺移植手术对患者和医疗团队都存在风险。

陈静瑜:医护人员恐惧,我们手术之前做了非常详细的准备,鼻拭子、咽拭子都反复测了核酸,都是阴性的,但是我不知道这个病肺我把它切了,在切病肺的过程当中是不是还会有病毒在里面。

由于连云港不具备肺移植条件,患者被转移到无锡的同时,陈静瑜把无锡市人民医院的肺移植手术室,整建制地搬迁到了无锡市传染病医院,并对所有的医护人员都采取了三级防护。2月29日,外省脑死亡患者爱心捐献的肺源经器官转运绿色通道运抵无锡,陈静瑜和他的团队历经6个多小时,顺利完成了全球首例新冠肺炎终末期患者的双肺移植手术。10天之后又成功完成了全球最高龄73岁的新冠肺炎晚期肺纤维化患者的双肺移植。

举全国之力 为武汉新冠肺炎患者做肺移植手术

在为江苏新冠肺炎患者做肺移植手术的同时,今年3月,陈静瑜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发出了一份《关于组建国家级肺移植团队进行新冠肺炎肺移植的建议》,建议组织国家肺移植团队赴武汉全力救治晚期患者,降低病亡率。

4月18日,陈静瑜的建议被采纳,国务院新冠肺炎联防联控医疗救治组决定成立肺移植专家组,召集了无锡市人民医院、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第二医院的专家团队赴武汉指导并参与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陈静瑜被任命为组长,肺移植部分费用由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筹集。

陈静瑜:假如说江苏是举全江苏力量做了两台肺移植手术,武汉新冠肺炎肺移植手术实际上是举全国之力,我们去的专家都是精英当中的精英。在武汉我们去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武汉协和医院,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三个大医院。看了以后我还是很震撼的,我去武汉之前,我做的手术靠ECMO维持的病人一般来讲都是两周三周左右这样的情况,到了武汉我看到的病人都是要靠ECMO、呼吸机维持了两个月以上了,这都是我们医疗队、当地医院的医生苦苦维持的结果,所以我们可以说是最后一棒。

条件严苛 武汉的新冠肺炎肺移植患者怎样确定?

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肺移植手术具有高选择性,限制条件多,受者至少要清醒。核酸检测阴性、其他脏器功能良好,在严格伦理讨论通过,患者本人及家属有强烈愿望下开展,供体分配严格在国家网络分配下进行,能够符合所有条件的患者并不多。经过专家团队审慎评估,有两名达到肺移植手术标准。第一例患者65岁、病程三个月,使用呼吸机+ECMO人工肺62天。而此前陈静瑜做过的手术患者中,使用ECMO人工肺支持时间最长的是45天。

陈静瑜:65岁的老人ECMO装了62天,对所有来做这个手术的医生来说都是一个硬骨头,是一个挑战。第一,长期的ECMO导致了他凝血功能障碍,他血小板也很低,所以出血风险很大。第二,这一类的病人心功能也不是很好,到了晚期纤维化了以后,或多或少都有肺动脉高压,在手术台上病人随时可能会心脏停掉。但作为一个医生,只要能给这个病人一丝生的希望,我都会全力去搏。

多重防护影响正常手术 空运肺源时间紧张 难点重重的肺移植手术

奋力一搏的背后,需要术前事无巨细的筹备。陈静瑜既要确保手术能够顺利进行,又要避免手术团队被感染。

记者:您应当是三级防护,胶皮手套戴了好多层?

陈静瑜:对,戴了三层,常规一层手套就够了。手部比较敏感,戴三层手套去做手术本身抓起来很不舒服,而且还要用手去摸肺门的血管,完成这个精细的吻合,很困难,这是一个难点。做这个手术要戴一个正压送风系统的头套,这也是为了防止我们医护人员感染的必备设备,戴上这个头套把这个电池打开以后,整个脑子嗡嗡叫,人和人之间基本上没有语言交流了,这是第二个难点。所以针对新冠病人的肺移植手术,我们从头到尾操练了两次,包括进手术室从头开始应该怎么样插管,怎么样摆体位,切口怎么样做,我们模拟了病人搬运过程,因为我们供体和受体整个过程都应该无缝隙对接的,所以类似这种细节我们全部把好关了。

4月19日,从昆明传来消息,一名脑死亡患者的肺与武汉的这名患者配型成功,家属同意捐献,肺移植手术进入了倒计时。4月20日13时25分,供肺从供体内成功取出。由于供肺的有效时间只有12个小时,除去肺移植手术时间,转运的时间只有不到6个小时,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开始了。

陈静瑜:我们只要供体取下来送上飞机,受者肯定是在手术室里面了,在手术室里所有准备工作都做好,基本上飞机飞到快一半还有一个多小时到医院,我们病人的胸腔就打开了。打开以后把这个病肺切掉,等这个肺源到了手术间,我们把供体的肺做一些修剪,就直接完成吻合移植了。

4月20日15时09分,搭乘着爱心肺源的南航飞机从昆明机场起飞飞往武汉;16时,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患者被推进手术室准备进行开胸手术。17时43分,由武汉交警汉警快骑护送的爱心肺源顺利抵达手术室。耗时6个多小时,接近午夜零点,武汉首例新冠肺炎终末期患者肺移植手术结束。44小时后成功撤离ECMO人工肺,患者病情稳定,胸片清晰,移植肺氧合良好,正在进行康复锻炼。

临时调配航班 连夜铺路 为新冠肺炎肺移植手术“护航”

4月24日,专家组在武汉协和医院实施了第二例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双肺移植手术,该患者54岁,使用呼吸机+ECMO人工肺72天,是全球范围肺移植手术中带呼吸机和ECMO人工肺时间最长的患者。手术之前,因为疫情期间航班取消,取自青岛的供肺面临转运困难。

陈静瑜:我紧急跟国航取得了联系,把这个内情跟他们领导说了,我说这个爱心肺源明天我们必须获取。国航领导就说你放心我们马上来调配,哪怕没有一个客人我们也会把这个航班开通。我听说最后这个航班只有5个乘客,其中还包括我们一个医生带着这个肺源飞到武汉来,航空公司也希望尽最大的努力支持我们的抗疫斗争。

由于该受者术前状态差、ECMO支持时间长、病情重,术后在管理团队的协同作战下,克服了术后渗血、感染、休克、心功能不全等重重困难,在进行了2次血块清除,反复尝试了2次后,才顺利撤离ECMO辅助。

陈静瑜:为了了解这个病人胸腔里面出血的情况血块的范围,我必须要做CT。但是武汉协和医院从ICU病房到CT室这个路没有一个非常完整的通道,为了做成这个CT,减少病人搬迁路上的时间,武汉协和医院领导特地组织了他们后勤人员连夜地铺了一条水泥马路,第二天快速转运这个病人做CT,真的是举全院的力量。

记者:您现在还挂念着您疫情期间做的肺移植手术的几位病人吗?

陈静瑜:对,针对病人的康复情况,我们专家组会随时有一个网络讨论。目前他们都恢复得非常好,尤其是武汉的这两个病人都能够下地步行,能够康复锻炼了。

建议将武汉“封城”日设为“国家公共卫生日”

5月8日,陈静瑜一行撤离武汉。2个月里的4台手术,4个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生命因为肺移植得以延续。这背后是对生命的尊重,是不言放弃的坚持,更是不惜代价的付出。而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亲身经历了抗击疫情的战斗之后,陈静瑜有了更多的思考。

陈静瑜:今年两会我的第一个建议就是把1月23日作为我们国家公共卫生日纪念,因为这个日子对我们中国确实是太不平凡的一天,正是因为有了武汉的“封城”之举,才使得我们中国的防疫工作带来一个根本性的转折,这个日子我觉得值得纪念,也可以使我们中国的普通老百姓增加公共卫生意识。第二个建议就是我们要全力打造中国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我现在觉得这一体系太重要了。实际上我们从2003年SARS到MERS,H1N1这一类的病都是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的流行性疾病,今后我觉得新冠病毒肺炎可能会跟人类共存,说不定又会有其他传染病出来。所以我们必须从这场疫情当中吸取教训,把我们顶层的公共卫生体系做好。

责任编辑: 李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