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2022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学术大会于11月26日在北京召开。会议聚焦“推动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设置开幕式、主旨论坛、青年论坛以及9个平行论坛。
在开幕式上,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会长刘维林在致辞时表示,“十四五”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窗口期,能不能抓住这个窗口期,也主要看国家战略的贯彻和落实,实施的效果和成效。正是基于以上认识,学会今年的学术大会主题确定为“推动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围绕如何深入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这一主题展开。
全国老龄办党组成员、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肖才伟在致辞时表示,面向新征程,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将进一步加深。如何及时科学综合应对人口老龄化,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转化为推进改革、促进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积极因素,是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必然面临、必须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破解这一问题,需要学术理论界聚焦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不断推进思想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
在大会上,《新时代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报告2022:推动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研究》《新时代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研究文集(2022)》《中国口腔健康发展报告(2022)—老年人口腔健康状况》发布。
2022年学术大会共收到1931篇论文,评选出优秀论文891篇,遴选47篇编撰成《新时代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研究文集(2022)》,总投稿量和获奖率较高的17家单位荣获“论文组织奖”。
在主旨论坛上,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司司长王海东作了《走中国特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之路》的主旨报告。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副司长郝福庆发表了题为《服务新格局,蓄势新动能,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演讲。
中国老龄协会事业发展部主任李志宏发表了题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思路转变和政策取向》的演讲。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中国人口学会会长翟振武作了题为《应对生育率下降挑战,减缓人口老龄化进程》的报告。
北京大学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李玲作了题为《中国式康养医养新模式》的演讲。
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吴玉韶作了题为《发展银发经济的中国方案》的报告。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老年学研究所所长,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杜鹏作了题为《中国长寿时代的新格局与新发展》的报告。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陆杰华发表了题为《长寿时代下的积极老龄观:演进脉络、内涵要义与红利优势》的演讲。
在第四届老龄事业发展青年论坛的青年学者研究报告环节,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专家学者就老年人就业、疾病、人口等问题进行分享。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青年委员会副总干事刘妮娜主持该论坛。
在大会上,2022年第二届“青柠计划”获奖代表作观点分享,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研究员曹杨主持汇报环节。“青柠计划”是由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青年委员会与联合国人口基金驻华代表处联合设立的专项计划。
据悉,本届大会为期2天,设立9个平行论坛。覆盖老年医学领域如中医健康、精神卫生、转化医学、保健康复、老年心理学、健康长寿等,以及老年社会学领域如银色经济、养老设施、居家养老等方面,135位专家陆续登场,并将带来长达2520分钟的交流分享,内容丰富,精彩不断。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