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库车:康村的小康路

2020-06-09 11:33:00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朱彤

科技日报记者 朱彤   通讯员 龚喜杰 赵为灿  

6月上旬的天山南麓,满目翠绿。

走进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市阿格乡康村,绿树成荫,鸟语花香。

一栋栋民宿小院里,传来游客们欢快的歌声;村头的蔬菜大棚里,村民们正忙着采摘辣椒、西红柿、茄子等蔬菜,准备招待前来游玩的游客。

让贫困户转变思想,依靠双手致富

康村位于天山深处,是网红公路“独库公路”上的第一个村庄。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人多地少,村里收入来源少,全村232户全部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是自治区级贫困村。

如何让贫困户多转变思想,依靠双手致富?乡党委书记张靓介绍说,阿格乡开设农牧民夜校集中开展语言培训,与企业、技术学校合作开展机电、驾驶等“订单式”培训,并深入企业等单位了解用工需求、组织召开招聘会,让企业与劳动力面对面对接,使全村每家每户都有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务工人员月均工资3500元。

这两年来,在阿格乡及“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的共同努力下,康村依托217国道旅游资源和辖区工矿企业较多的优势,精准施策,引导村民发展种植、养殖、外出务工、入股合作社、开办特色民宿等多项举措,助其走上增收致富之路。

尤其是去年建设的12万棒黑木耳种植基地、10个蔬菜大拱棚、39家旅游民宿和引资设立物流配送中心,使村民收入达到了1.56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20万元,实现了整村脱贫和贫困人口全部退出。目前,一个“民宿+餐饮+特色种养殖+旅游产品”产业链在康村初步形成。

叫响“独库第一村”招牌

康村位于贯通天山南北的独山子至库车公路的“南大门”。近年来在旅游旺季,独库公路非常火爆,是热门自驾线路。

康村利用这一优势,推出“独库第一村”招牌,吸引了许多自驾游客。宁波援疆指挥部因势利导,大力改善康村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帮助农民把自家小院划分成生活区、种植区和养殖区。

阿格乡为村里实施了亮化工程,新建了文化广场项目;鼓励群众将闲置住宅承租给村集体,用于民宿改造;引导村民开办农家乐,发展特色餐饮。

佐热木托乎•尼亚孜家有5口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主要靠丈夫、儿子外出务工。在村委会的帮助下,她借助发展旅游民宿的区位优势,开办了一家特色家常拉面馆。

“在村委会的帮助下,我和邻居黑力班木•米吉提联合起来搞旅游,由黑力班木负责提供庭院住宿,我负责餐饮,我们两家相互协作,都有了不错的收入。”村民佐热木托乎说。

黑木耳变增收致富的“金耳朵”

在康村黑木耳采摘基地,只见一个个大棚伫立田间,一根根白色的菌棒整齐划一地摆放在大棚里,吮吸着棚顶喷下来的水雾,萌生出一朵朵蚕豆大小的黑木耳。

“这些黑木耳再长两三天就能吃了,没有农药,没有肥料,是真正的原生态食品,游客们都喜欢吃,临走还要带走一些。”村民阿依努尔•达吾提说。

这个黑木耳项目是阿克苏地区渭干河流域管理局驻康村工作队引进的。黑木耳不费工、不费事,不需要太强的劳动力。

工作队为全村每户引进2000棒,并通过宁波援疆指挥部请来了菌类种植专家,为村民们现场授课。

“原来我们不知道湿度是怎么回事,专家一讲,我们知道了,买来温度计、湿度计,学会测量,没有想到在疫情防控中,还排上了用场,我们都会量温度了。”艾则孜•阿西木说。

“我们是旅游村,黑木耳的销售不用愁,游客买走一部分,剩下的我们通过微信朋友圈、QQ 空间、抖音短视频,为黑木耳找到了下家。”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单劲松说。

去年,全村种植黑木耳,户均收入达到了1.04万元,村里人没有想到这个“黑耳朵”,竟然给大家带来这么多钱,纷纷搭建大棚,主动扩大种植面积。

左东•莫沙是村里的贫困户。去年,他通过种植黑木耳和养殖,收入达到了2.32万元,不但购买了电视、冰箱和洗衣机,还购买了一辆电动三轮车。

他笑着说:“人有钱了,想法就多了,今年我种植了1.2万棒黑木耳,想多挣一些,这还不到三个月,就收入8000多元了。”

“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在培养产业领头羊和发展林果、养殖、庭院经济、旅游等专业合作社上下功夫,鼓励村民发展民宿相关的住宿餐饮、田园采摘、休闲观光等体验项目,促成村民抱团发展,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单劲松信心满满地说。

图片均由龚喜杰摄

责任编辑: 刘义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