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治污+滨海修复,浙江温州续写“蓝色海湾”乐章

2020-05-19 11:24:42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洪恒飞 江耘

洪恒飞 科技日报记者 江耘

“多年不见的海豚群又回来啦!”4月下旬,海豚群现身温州南麂海域的画面被当地巡航人员捕捉到。从现场视频中可以看到,在巡航船将其护送至外海的过程中,近十头海豚旁若无人地腾跃身姿……

据岛上渔民回忆,这是南麂海域近10年来首次出现海豚群。养殖尾水、人为噪音、船舶尾气、海洋垃圾等,都会让海豚退避三舍。此番海豚群现身南麂海域,被视为是对当地海域环境保护成绩的肯定。

过修复后的温州洞头区半屏山韭菜岙沙滩 图源:温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温州地处浙江最南端,除了陆上的“七山一水二分田”,广阔的海域面积和绵长的海岸线还赋予了温州丰厚的“蓝色家底”。因大规模围海工程、尾水排放不规范、破环滩涂等问题造成的海洋生态系统功能受损,也给当地形成了困扰。

2016年10月,《温州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2016年~2020年)》发布实施。温州市通过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蓝色海洋”环保公益行动等,加快整治尾水排放、修复滨海生态,探索出了一批颇具借鉴性的经验做法。

技术加持整治海上牧场

“永嘉江外水连天,一望苍茫不见边。渡过铧楸三十里,谁知沧海尽桑田。”清朝钱塘知县陆玉书曾这样描写“海上牧场”乐清湾。

作为东海海域重要的海洋牧场,乐清湾有着浙江省内蛏、蚶、牡蛎三大贝类的养殖基地和苗种基地。改革开放后,因过度的海洋捕捞导致海洋生物资源减少,滩涂养殖、围塘养殖在乐清湾逐渐兴起,久而久之,也积累了诸多弊病。

2017年12月底,中央环保督察组在对浙江的反馈意见中提出,温州乐清湾区域存在超规划养殖、无证养殖和养殖围塘尾水直排等问题。此后,乐清市清退了当地翁垟街道的124.67公顷规划外养殖围塘,同时对养殖区进行分类管控,对养殖管理予以规范化。通过行政手段整治外,处理尾水排放,尤需技术加持。

“海洋环境公报显示近岸海域主要超标物质是溶解性氮磷。工农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及养殖尾水的不规范排放,使得乐清湾海水氮、磷含量升高,富营养化程度加重。”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肖国强研究员告诉记者,研究所针对当地海水养殖不同养殖模式进行了尾水治理,采用强化沉淀除悬浮颗粒、增氧硝化除氮、贝类滤食除藻、耐盐植物除磷的技术思路,削减水体中的有机碳和氮磷盐,减轻近岸海域环境压力。


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监测的8个重点渔业水域 研究所供图

“无序的海水养殖,影响近岸海域环境。但海水养殖又是农业生产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更是不少乐清养殖户重要收入来源。一味关停禁止不是最好的办法。”温州市生态环境局海洋生态环境处处长吴群力说,找到生产与生态保护的平衡点,才是整治的最终目的。

根据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浙江省海洋渔业环境与生物安全监测检验中心)连续7年对温州市养殖水域、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增殖放流区等重点渔业水域的监测结果显示,2016-2019年整体呈现水质状况好转趋势。2019年温州全市主要渔业水域水质基本能满足渔业水质功能的要求,水质状况总体与上一年持平。

启动“绿水青山”的海岛模式

前不久,总投资约800万元的乐清市清江南岸海岸线生态修复工程得到批复,预计今年年中开工。意味着入秋之后,将有面积约231亩的红树林“装饰”在当地长度5.05千米的海岸线上

据了解,温州市海岸线总长1248公里,通过整治修复,将增加自然岸线资源保有量,改善海岸线生态载体条件,为周边群众提供安全、优美的滨海环境。其中,温州洞头区的修复工作尤为浓墨重彩。

洞头是全国14个海岛区(县)之一,拥海而兴、因海闻名。上世纪九十年代,当地海岸线生态环境曾遭受不小的破坏,海水污染、鱼虾减产、建材取沙、填海造地……海岛上一处处天然沙滩逐渐“凋零”,只剩一些碎石、乱石和垃圾。

2016年,以“蓝色海湾”为载体,国家开始大力整治修复海洋生态。同年,国家首批蓝色海湾整治项目落户温州市洞头区,项目总投资4.76亿元,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涉及洞头区17个村、2.5万人。

修复整治10多万平方米的砂砾滩,重现老一辈洞头人记忆中的海岛美景;实施渔港海底清淤疏浚项目,为东沙渔港和中心渔港清淤160万立方米;启动海洋生态廊道整治修复工程,改造海堤长度约2144米,防护绿地1.2万平方米……经过持续4年的投入和实施,温州湾洞头海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全区范围内已全部消除“垃圾河、黑臭河”,近岸海域一、二类水质面积占比增加27.3%,劣四类水质面积占比减少27.1%。

“当地率全国之先创设(中国)蓝色海湾整治修复评价指数体系,用于蓝色海湾整治修复效果评估。目前《蓝色海湾指数评估技术规范》也列入国家海洋行业标准制定计划。”温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说道,创新机制是洞头的蓝湾整治的关键一环,也使得洞头蓝湾经验有了“即插即用”的可借鉴性和推广性。

“海岸卫士”队伍正持续壮大

去年5月,继2016年获得“蓝色海湾”资金扶持后,温州市洞头区蓝色海湾整治项目再度入围国家“蓝色海湾”项目。

“第二轮蓝湾项目我们提出破堤通海、退养还海、十里湿地、生态海沟”的理念,要在霓屿打造全省最大的人工红树林、万亩海洋湿地公园,这就是‘海上种树’。”洞头区委书记王蛟虎说道。

记者注意到,在温州海洋生态治理方面,“红树林”是个高频词汇。比如濒临乐清湾的乐清,拥有亚洲分布最北的红树林;洞头区准备打造浙江最大的人工红树林;《龙湾区省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总体规划》提出要着重维护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平衡。

据了解,我国的红树林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各省,分布面积超3.3万公顷,其间孕育着大量的野生动植物,承担着“海岸卫士”“生态繁殖”等重要任务。同时,红树林也是滨海湿地中较为特殊、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因围海造地、围海养殖等人为因素,以及外来物种侵袭和病虫害,在温州,红树林的生存环境日益遭受威胁。

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教授级高工仇建标介绍说,研究所通过对北移红树林的生理生态适应性机理和抗寒技术研究,建立了一套适合我国较高纬度海域生境的红树林北移技术,为浙江高纬度种植红树林提供了技术支撑,并承接了乐清市、龙湾区、洞头区等地的红树林种植规划和实施方案的编制以及海岸线生态整治修复项目,推广红树林造林2000多亩。

根据最新发布的《浙江省生态海岸建设方案》,浙江将加大滨海湿地生态恢复力度,重点对带内污染严重、景观破坏、功能受损的自然岸线实施修复养护。到2025年,基本完成海洋湿地、防护林(含红树林)等生态建设与海塘修复、环境治理,温州将是其中的重要力量。

责任编辑: 李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