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合科技经济“两张皮”:临沂河东探索出成果转化4.0模式

2019-12-12 16:43:34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王延斌

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当下,这还是难以攻克的“顽疾”:科研成果、科技人才和现实生产力对接不够畅通,许多企业有亟待解决的重大技术难题或转型发展的技术需求,却无法寻求对接高校院所和人才合作;高校院所和高层次人才拥有众多的高科技成果项目,却藏于深闺无人知。

如何缝合科研和经济“两张皮”?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创造性提出打造科技成果转化4.0模式,科技服务把方向、线下园区建阵地、线上平台强支撑、科技金融有保障,探索开展高层次人才、高科技成果、企业无缝对接,有效整合了产业链、资金链、创新链资源,实现人才、科技、产业、资金优势叠加,推动人才集聚、创新集群,也加快了高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完善科技政策: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

河东区科技部门认为,政策是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的保障,环境是激发创新动力与活力的“助推器”。

通过梳理完善科技政策,该区建立了科技服务生态体系,营造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土壤”。一方面,他们对上级的各类支持政策措施进行梳理,整理印制《河东区人才科技工作手册》,从人才项目、创新平台、科技项目、科技奖励等四个方面进行归纳,对项目申报条件、支持政策等进行明确,确保让企业和人才充分享受政策红利;争取上级无偿科技扶持资金3000万元,严格兑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科技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支持措施,累计兑现税收优惠1000余万元。另一方面,在前期出台的《河东区科技进步“五大创新行动”实施方案》等6个文件基础上,起草了《河东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方案》等多个文件,形成了科学全面的科技和人才考核、激励、培育体系。

与此同时,该区财政不断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逐步增加科技经费规模,今年该区本级财政科技预算投入提高到1000余万元。企业的科技投入也不断加大,全区规模以上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平均达到销售收入的1%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经费全部达到3%以上;目前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达到6.9亿元,同比增长72%。

该区初步建立起了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

整合创新资源:“线上”无缝对接,“线下”链条服务

立足临沂市新旧动能转换“十优”产业、河东区“343”产业发展需求,“线下”建设创新综合体、“线上”建设科技大市场,该区以科技资源共享和供需对接为主要服务内容,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人才、仪器设备、知识产权、技术成果、科技项目、政策信息等科技资源,提供一揽子科技创新综合服务,有效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在线下,该区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深入合作建设中科(临沂)创新园,高标准打造临沂市科技服务中心与科技企业孵化器。依托线下运营能力,打造科技创新服务八大平台,搭建科技服务、成果转化、孵化加速、风险投资、人才招引、知识产权、创业路演、政策解读等一站式全链条生态体系;园区建立了临沂市科技服务中心、科技大市场、沂蒙知识产权服务中心,提供科技创新综合服务;构建平台集聚效应,依托项目引人才,依托人才聚项目,目前共招引46家科技型项目入驻,引进院士、国家级专家、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1名,带资金、带技术、带项目创新创业人才21名;推出“路演帮”创业精准辅导服务,入驻创业导师5人,成功培育泰山学者1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2人、临沂市首届大数据创新创业大赛冠军;建立双招双引载体、海外引智工作站,成功申报山东省众创空间、临沂市科技企业孵化器、临沂市创客之家、中国科协海智计划工作站等,加强同日本、波兰、俄罗斯、乌克兰等一带一路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建立北京人才工作站、上海人才工作站等,加强人才的对接与招引。

在线上,该区开发并上线临沂科技创新大数据服务平台、脉点科技临沂频道,实现智能匹配,在线预约,服务平台担保更安全。脉点平台精准筛选海量优质资源,共收录项目58374个,人才10301人,设备3990台,专利12327个,政策2338条,智能匹配并精准推送企业专属的项目、人才、技术成果信息,轻松实现与科技资源的在线无缝对接,构建科技成果转化O2O服务新模式。脉点平台为政府提供大数据分析服务,脉点平台通过先进的算法、大数据分析技术,智能绘制临沂市科技地图,有效指导临沂市科技创新的布局发展;脉点平台为用户搭建场景立体服务,脉点平台个性定制产品丰富,依托用户习惯,开发了丰富的线上服务产品如网站、APP、微信小程序、交易后台等;脉点平台为企业推送专属科技情报,定期推荐行业资讯、技术项目,智能为企业申报政策红利,提供管家式服务。

金融体系保障:给成果转化插上金融的翅膀

河东区的管理者认为,畅通的科技成果转化离不开科技金融服务。沿着这个思路,他们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探索建立“科技成果价值评估+市场+投资基金+政策性担保”的科技企业融资模式,打造“评、保、贷、投、易”五位一体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突出对科技型企业的金融支持。

比如,他们与国科嘉和、西南证券、中骏资本、城投集团等合作,设立中科孵化基金,重点针对生物医药、智能制造、信息技术产业进行投资。同时,他们相继推出科技贷、孵化创新券等产品,打造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为入孵企业提供财务咨询、融资、基金、并购、上市等服务。

此外,他们前瞻性规划建设第五代科技园区“沂蒙智谷中科产业新城”,将“新七化”、“三融合”为内涵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和设基金、建基地、兴基业为目标的“三基工程”作为引领新城发展的核心,全力打造“研发+孵化加速+生产+运营+科技金融+生活”完整创新生态系统的高端科技产业园。

政府、企业、院校要各归其位,各展所长

河东区探索出成果转化4.0模式,给我们带来何种启示?

首先要发挥政府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导作用,在严格落实国家和省里出台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系列法规和政策的同时,县级政府也要建立完善的政策支撑保障体系。要充分发挥县级科技、人才等部门等作用,实施高层次人才团队创新创业计划、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等扶持行动,营造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环境氛围。

要发挥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进行市场化操作,将科研成果和市场需求更好对接起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和效率。这个区培育和发展创新综合体、科技大市场,成立公司制企业法人或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进行经营管理,赋予技术交易功能,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模式,定期开展科技成果路演展示对接交易活动,企业化运作有效破解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化难题。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是一个专业化非常强的过程,需要前期对市场需求有敏锐地洞察力,寻找潜在的客户,对交易风险进行评估等,这些都需要专业化操作,而科研工作者和高校埋头于科研成果研究,不太擅长这些市场化操作。

河东区一方面发展中介服务机构定期挖掘企业和行业技术需求,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对接,不断促进县域企业吸纳技术成果,解决技术难题;另一方面通过市场手段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和技术转移机构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技术经纪人等对国内外先进技术成果进行寻找捕捉。两方面着手有效建立了高校院所与企业的联系,畅通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

责任编辑: 陈小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