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包田到户”到“持股分红”——来自小岗村的系列报道之一

2018-10-15 08:27:14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吴长锋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

——庆祝改革开放40年

金秋的阳光照射在矗立于村西头的“凤阳县小岗村”的门楼上。走进门楼,以“红手印”“大包干”命名的菜馆、超市排列在“中国改革第一村”主干道两侧,也深深刻进这座村庄的每个角落之中。

40年前,18户小岗村农民按下红手印,以“托孤”的形式立下生死状,签订“大包干”契约将土地承包到户。小岗人从此摆脱了饥饿和困苦,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也由此拉开。

40年当中,顶着明星光环的小岗村辉煌过,也落寞过。时代的变迁,“小岗精神”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而其不变的唯有“改革”二字,敢想敢干敢为人先。小岗在不断改革中走向“不惑”。

“包田到户”吃饱了肚子

见到关友江时,他正在二儿子关正景的“大包干农家菜馆”里帮忙。作为当年“大包干”18户带头人之一,又当了近20年的村干部,关友江对小岗村的事如数家珍。前几年,村组开会、接待来访者、作报告……哪里都有他。

当年按红手印“大包干”的故事,关友江已经不知道讲了多少回。“那时就是为生活所迫,老是吃不饱饭。”

1976年,小岗村全年人均口粮仅有230斤,人均收入32元,到了冬春之际,窘迫的小岗人大多只能外出要饭。当时的凤阳花鼓词形象地唱出了这段历史:“泥巴房、泥巴床,泥巴囤里没有粮,一日三餐喝稀汤,正月出门去逃荒。”“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那时的小岗村“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以逃荒要饭“闻名”。要饭不容易,常常遭人白眼,遇上不了解情况的人,大多要骂他们一声“懒汉”。“年纪轻轻,要不是实在没办法,怎么会出来要饭?”关友江说。

关友江再次回忆起当年,说分田到户的想法,他们酝酿了很久。因为18户农民大多沾亲带故,所以在按红手印前“大家实际上已经干了一段时间”,后来有人想到出了事的责任问题,才用了立“生死状”的方式。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缴和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生死状”上的内容现在已经广为流传,关友江说,当时签字画押,大家心里都沉甸甸的,时任小岗生产队副队长的严宏昌为表决心,还在自己起草的“生死状”上连摁了两次。

18枚红手印,见证了一段艰辛的岁月。

关友江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大包干”后,“上工一条龙,干活打呼噜,出勤不出力”的情况消失了,大家铆足了劲干活,每天天不亮就出去了。1979年,关友江家收获了1万多斤粮食,再也不用饿肚子了。也是在这一年,小岗村归还国家贷款800元,这也是小岗村历史上第一次归还国家贷款。

再次改革走向致富

“起了个大早”的小岗村,在经济发展的路上“赶了个晚集”,始终没有大变样。

“到2003年的时候,全村人均收入还只有2000多元,低于全县平均水平,村集体欠债3万元,人心涣散,村里连续多年没有选出‘两委’班子,村里乱建房、乱倒垃圾普遍,环境很差。”小岗村的村民也对记者坦言。

“大包干”后,小岗村实现了连年粮食增产,温饱没问题了,想致富却很难。有人算过一笔账:1994年种30多亩小麦的收入近两万元,年底盖了3间房子还有富余;但10年后,30多亩地扣掉成本,收入还不到1万元。

2004年,沈浩受安徽省委选派来到小岗村担任第一书记。“要想富,先修路。”沈浩到任前,小岗村只有一条泥土路通往外界,交通极其不便,为了打破闭塞,沈浩决定修一条水泥路。他将村民组织起来,投工投劳,按劳取酬,修建了后来的友谊大道。友谊大道的修建,也让小岗村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沈浩带领村民制订了“三步走”战略:引进工业、发展现代农业和旅游业。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岗村启动了“二次土改”,率先推行并建立新型土地流转机制,跳出种粮单一结构,走向规模经营。

小块土地收益有限,发展现代农业需要集约利用土地。道理简单,可实施起来却困难不少。关友江记得,2006年,沈浩开会动员村民流转土地时,村民们以为要收回土地,疑虑重重。“实际上我和沈浩当时只是想集中平整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一家一户太分散浪费,平整之后也比较好种,到时候该还给他还给他,该流转流转。”

关友江率先把自己的土地流转了出去。他算过一笔账,假如小岗村一户家庭将自己的5亩地租给企业,每亩500元,1年可获得2500元;这样一户可以解放两个劳动力,再被企业雇佣或外出打工,每月收入按1200元算,每年可收入14400元,总共是16900元。如果让农民自己耕种,每年只能得到大概2000元。通过土地流转,一户家庭的收入一下子增加了约7.5倍!

 从“红手印”到“红本本”

2018年2月9日,小岗村进行了改革开放40年来首次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分红,实现了从村民“户户包田有地”到“人人持股分红”的转变。

2016年10月,小岗村启动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建立现代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在已有小岗创发公司基础上,成立小岗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以各级财政投入小岗创发公司的3150万元资金作为村集体股份,入股小岗创发公司,占51%股份;将小岗村769万元经营性资产和部分小岗村品牌形成的无形资产评估登记为3026万元,入股小岗创发公司,由小岗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占股49%。同时界定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为1028户、4288人,将3026万元可量化资产作为总股本折股量化到人,建立了股东台账,填制了股权证明书,赋予了小岗村民对集体资产更多权能。

小岗创发公司相继与安徽农垦集团、北京恩源科技等企业合作,参与盈利分红。2017年,小岗村实现集体经济收入820万元,同比增长20.6%;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06元,同比增长12%。

目前,小岗村全面完成1.36万亩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发放证书875本,发证率达100%。

如今的小岗村又以创建国家级农业示范区、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村为契机,开启了新一轮改革。新一轮的改革解决了如何留住人的问题。小岗村紧紧抓住产业发展,组建小岗村旅游公司、绿化公司、环卫公司等,通过项目促进经济发展。

从“大包干”的“红手印”到确权颁证的“红本本”,再到集体股份合作,实现了“三变”: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资金变股金。现任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说,小岗村的改革实践证明,大改革大发展,小改革小发展,不改革难发展。

责任编辑: 于会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