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如何救灾,听听气象地震专家怎么说

2017-08-11 15:14:00 来源: 科技日报-中国科技网 作者: 付丽丽

8月8日、9日,四川九寨沟、新疆精河相继发生7.0级和6.6级地震。地震发生后,全社会迅速开展抗震救灾。震后救灾需要注意哪些次生灾害,地震云是否真实存在,为何震区余震不断,未来能否实现地震预警?就这些问题,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震后降雨概率大 会加重次生灾害(小标题)

“众所周知,地震后出现降雨的概率比较大,较强降雨天气会加重震区次生灾害的发生。震后,由于震区山体有所松动,房屋结构遭到破坏,强降雨易引发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张晓东说。

张晓东介绍,2008年汶川地震后发生了很多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有些地方甚至形成了堰塞湖现象。随着上游的积水不断涌入,堰塞湖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被大水冲垮,汹涌的洪水冲向下游的县城或乡村,严重威胁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若要避免震后次生灾害发生,带来灾害叠加。气象预警和山洪地质灾害的预警预报很重要。对于难以避免的次生灾害,可以及时疏散转移人群,加固山体和房屋。”张晓东说。

就此问题,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芳华表示,地震发生后,对救援工作产生不利的天气因素有降水量、温度等多个方面。当出现降水天气,不仅为缺少帐篷等物资的群众带来不便,而且会造成路面泥泞,对交通产生影响。地震后如再遇强降雨天气,极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尤其九寨沟地区以山地为主,一旦发生次生灾害对救援工作都会产生较大影响。气温方面,如果温度高极易消耗被困人员和救援人员体力,更容易滋生疾病;而温度低会对露宿野外的群众带来不便,在缺少御寒物资的情况下容易发生感冒或冻伤。此外,目前正值汛期,强对流天气较多,震区也需要注意防雷。

“未来几天九寨沟震区和精河震区总体天气较为平稳,对救援工作影响不大。”张芳华强调。

“地震云”,这个真没有(小标题)

目前,网上流传着一些对“地震云”的说法,地震和云到底有没有关系,“地震云”是否真的存在?

“目前并没有发现地震和云之间有联系的理论和依据,大家利用云来预测地震是否发生非常不科学。”张芳华说,像地震这类地壳运动对大气环流是否有某种潜在影响,有待于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和论证,即便有影响也比较细微,在做天气预报时这种影响是忽略不计的。而这种尚未地震,就以天降奇象、云生异变来预测的方式很不靠谱,我们认为“地震云”的假设是不成立的。

张晓东也表示,从目前的研究情况看,没有任何科学事实能证明云的变化与地震有直接关系,也没有科学研究可以证实地震的发生与天气变化有直接相关性。

其实,不仅是云和天气的变化,很多书本画册上提出的能预示地震即将来临的征兆,如家禽家畜行为异常、野生动物迁徙、植物异常都未通过严格的科学检验。公众可以在地震发生后关注到震前的种种异常现象,但却无法从异常现象推出地震即将来临的结果。以动物行为异常为例,导致动物迁徙、情绪失控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季节转变、气候变化、动物疾病,也可能是繁衍生育的需求。所以,在无法将其他引起异常的原因剔除时,我们不能将云与动物的异常作为预测地震来临的科学指标,地震的监测预测还任重道远。

公众感觉近期地震频繁并不真实(小标题)

九寨沟、精河地震接踵而来,因此,很多公众感觉近期地震很是频繁,事实是这样吗?

张晓东介绍,据统计,每年全球发生18次左右的7级地震,200次左右的6级地震。我国每年平均发生20次左右的5级地震,4次左右的6级地震。“今年上半年我国地震发生次数很低,仅有4次5级地震,所以公众感觉近期地震频繁并不真实。”张晓东强调。

他表示,8日发生在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的地震7.0级,震源深度20千米;9日新疆博尔塔拉州精河县发生6.6级地震,震源深度11千米。这两个地震地域差别很大,分别属于不同的地震带,九寨沟7.0级地震位于南北地震带,精河县6.6级地震位于天山地震带,有不同的构造成因,两个地震前后发生,仅仅是一种巧合。

目前,从监测到的地震情况看,两个地震区都有余震发生。一般来讲余震有一个衰减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起伏活动,也会发生一些强余震。由于构造应力、地质条件、孕震环境、震源运动特征等原因,余震序列往往千差万别,余震的震级、次数和持续时间也不同。地震序列总体分为孤立型、主震型和震群型3种。孤立型序列余震少,而且小;主震型序列余震丰富,有的还有前震活动;震群型序列的一般有2个或2个以上的主震,余震序列也比较丰富。目前,地震部门启动了地震现场的加密流动观测,公众可以通过地震部门的官网、地震速报APP、微博、微信等实时关注到余震发生的相关信息。

未来可实现全国范围分钟级地震烈度速报(小标题)

“地震发生了,为什么不能提前预报?”这也许是地震发生后,公众问的最多的问题。预报和预警有何不同?

在地震发生前做出预报,这是人类的愿望,但至今是全世界未解的难题。目前,人类能做的是在地震发生后,对离震中较远地区的预警。

对此,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李山有介绍,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以后,利用震中地区台站快速判定地震的时间、地点、大小及其影响程度,由于地震波按照每秒数公里速度向外扩散传播,这样,我们就有可能为远离震中但可能遭受地震影响的地区,抢在地震波到达之前,发出一个警报信号,为公众逃生避险、企业紧急处置提供预警时间。

“由于方法技术所限,震中地区破坏最严重但没有预警时间,这就是预警盲区;距离震中越远的地区破坏相对较轻但预警时间越长。”李山有说,目前,中国地震局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计划用三年时间建设由15000余个地震台站组成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实现全国范围的分钟级地震烈度速报,实现华北地区、南北地震带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新疆天山中段地区的秒级地震预警。(科技日报北京8月11日电)

责任编辑: 于会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