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南国神草”被炼成百亿产业

2021-04-20 06:37:20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赵汉斌

科技日报记者 赵汉斌

视觉中国供图

被誉为“金不换”“参中之王”“南国神草”的三七,人工种植历史已有400多年,是文山州乃至云南省最具特色的优势生物资源。

国家火炬文山三七特色产业基地(即文山三七产业园区,以下简称产业基地)总规划面积22平方公里,按照“一园三区一中心”的总体格局进行规划建设,即新平坝片区、东山片区、登高片区和三七国际交易中心。

记者4月8日了解到,目前基地共有企业56户,2020年完成总产值107.88亿元。

大项目纷纷落地

三七是我国中药材大品种,云南是三七主产地,产量占到全国三七总产量的98%。目前,现代医药工业已开发出500多种以三七为原料的药品,产品涉及内科、外科、骨伤科及皮肤科等用药。现阶段,国内外对三七的社会需求量每年在2000万公斤左右,其中出口200万公斤以上。

不久前,云南白药数字三七产业平台在产业基地正式启用。

“通过数字三七产业平台,云南白药集团将充分聚合行业优势资源,优化提升产业能力水平,消减行业痛点难点。”云南白药集团首席运营官尹品耀说。

这个为产业基地赋能的平台,以生产车间为线下载体,结合基建、设备和数字技术,对三七产业全流程进行数字化采集分析、监测控制以及营销管理,实现了数据的可追溯、可利用,提供了产业发展的数据支持,搭建了覆盖农户、企业、客户、监管方以及消费者的三七产业协同发展、共生共享的生态圈、俱乐部。

此外,投资15亿元建设文山三七区块链溯源联盟链、数字化标准、公共信息平台、收储体系、交易中心、初加工中心、仓储物流中心及主题博物馆等配套设施的“中国文山三七智慧药谷”项目也同时在产业基地启动,并立下了打造一流中药材集散交易标杆的目标。

文山州委副书记、州长张秀兰表示,“中国文山三七智慧药谷”项目的建设,将有效解决文山三七产业加工和市场开发方面存在的瓶颈问题,有利于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创新,打造文山三七品牌效应,提升文山三七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推动文山三七产业与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创新融合发展。

科技支撑规范引领

三七具有对生长环境要求严苛、抗病能力弱、易患根腐等病害的特点。

“种植过三七的土地,要休整10到20年才能再次种植,否则易患根腐等病害,严重影响三七产量和质量,甚至绝收。”在产业基地内,苗乡三七公司科技园科研小组成员侯璎芳介绍,为解决这一问题,他们为高校及科研单位提供试验基地,建立连作障碍筛选“PK田”,开展土壤改良和修复等技术试验。

通过对试验结果筛选比较,该公司整理出克服三七连作障碍的“土壤综合修复+绿肥回田+菌剂调控+抗病品种”综合技术体系,通过在文山州文山市、砚山县、丘北县进行试验,三七产量、质量均达到预期。

除连作障碍外,重金属超标也是三七种植的一大“死敌”。针对这一问题,该企业同文山三七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等多个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建立专家工作站,针对三七品种选育、农残重金属开展科技合作,选育1个良种、5个新品种,其中“苗乡抗七1号”“苗乡1号”“苗乡2号”等具有抗病性强的特点。

他们还整合三七抗病品种和农药施用、平衡施肥、质量追溯技术,形成了无公害三七种植标准操作规程,产品满足206项农残及5项重金属检测要求。

“解决三七标准与国际接轨、提升三七产品国内外影响力和竞争力,研究和制定国际标准,对打造云南三七产品品牌,提升三七产业国际竞争力至关重要。”云南省科学技术院院长侯树谦说。

2017年5月,由昆明理工大学云南省三七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崔秀明研究员、胡旭佳教授牵头,联合澳门科技大学刘良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黄璐琦院士组成的三七国际标准研究团队申请提出的《中医药——三七药材》正式颁布实施。

目前,云南特安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白药集团文山七花有限公司、文山市苗三七实业有限公司、文山七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一大批骨干企业在产业基地开枝散叶,不断壮大,形成了集研发、生产、销售等为一体的三七特色产业链条,初步形成了规模化,集群化发展的产业格局。

张秀兰表示,通过建立健全三七标准种植、精深加工、流通市场、科技创新、三七品牌、发展保障、文化宣传、行业治理八大产业发展体系,到2025年末,文山州将建成以三七为主的中医药及大健康产业基地,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

责任编辑: 范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