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区:实现两个“20”突破后 用7年再造一个“产业高新”

2020-05-28 10:32:17 来源: 四川日报 作者: 蒋君芳

不久前召开的成都高新区2020年工作会议宣布,过去一年,该区实现两个“20”突破:地区生产总值达2285.6亿元,同比增长8.4%,成为我省首家GDP破2000亿元的园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

良好的发展态势还在持续——尽管受疫情不利影响,一季度成都高新区产业增加值仍实现同比增长6.1%。从1991年获批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来,这个位于中国西部地区的国家级高新区,一方面肩负着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天然使命”,一方面承载着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示范责任”。如今,使命和责任之下的成都高新区锁定目标:用7年时间,再造一个“产业高新”。

在这一背景下,相比于总结成绩,这场工作会议更倾向于分析现状,查找不足,为再造一个“产业高新”寻找增长点和动力源。

A

坚持产业发展“多极支撑”

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已由追求速度转向追求质量。同其他国家级高新区一样,成都高新区也处于这样的“转向”之中。

查阅该高新区2019年的成绩单,除了两个“20”突破,另一组数据更耐人寻味: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0.9:32.7:66.4,第三产业的比重超过六成,远超过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总和。

这一变化,让许多人对成都高新区的产业结构有了全新的认识:成都高新区经济稳增长的动力引擎,已由工业“一枝独秀”带动,转变为“多极支撑”共同拉动。

“这是一个区域产业发展进步的典型特征,也是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体现。”西南财经大学教授,西财智库首席执行官、首席研究员汤继强介绍说,许多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是在第二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通过互联网+、数字化转型等手段,为传统产业赋能,拓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空间。

当下,高端制造业、营利性服务业、生物医药产业、金融业、商贸业、建筑业等,构成了成都高新区产业“多极支撑”的格局。

这种格局,是多年“苦心经营”的成果。一个真实的故事:2005年,成都高新区决定在南区核心区启动建设天府软件园。而在2004年以前,这块土地已规划做他用,但为了抢抓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风口”,成都高新区果断调整了产业布局思路。经过15年深耕,作为首批国家软件产业基地之一的天府软件园,区域年总产值已超600亿元,孵化出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从这里走出的极米科技、医联等,已经成为成都本土企业中的佼佼者。

如何继续保持产业竞争力?汤继强建议,在紧抓工业发展不放松的同时,成都高新区应加大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投入力度,同时在一些新赛道上要扮演好引领者角色,比如5G、新经济等。

新赛道上已有成都高新区的身影。4月初,该区启动了成都5G智慧城先导区深度城市设计方案国际征集,谋划在新川创新科技园内,打造高质量科创空间、高品质生活示范区标杆项目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示范先导区,力争在5G产业中形成领跑态势。

B

坚持创新开放“双轮驱动”

产业空间的增长是有极限的,产业规模的潜力却是无限的,而科技创新能大大激发产业发展潜力。从南部园区生产出的第一部磁卡电话,到西部园区封装测试出的第一块芯片……创新,始终是成都高新区最鲜明的特征之一,助推着成都高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数据显示:包括成都高新区在内的169家国家级高新区,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区域创新高地,集聚了全国70%以上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拥有全国37.3%的高新技术企业……

作为贡献者之一,成都高新区没有自满,而是一直在横向比较中寻找自身不足。“在高层级创新平台数量、国家级研发机构数量、领军型高技术企业数量等方面,成都高新区与全国一流高科技园区还有一定差距。”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列举了这样一组数据:成都高新区拥有的国家级研发机构数仅有126家,在全国前10的国家级高新区中排名第8,仅为中关村的三分之一。

系列部署,展露出成都高新区积极求变的决心:坚持创新开放“双轮驱动”模式,力求有质量的增长。

4月,成渝两地高新区达成了联手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协议。紧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机遇,双方将共同打造成渝科创走廊,构建“成渝总部研发+周边成果转化”协同创新及成果转化模式,推动创新成果在科创走廊沿线园区产业化;5月初,成都高新区对外发布《关于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提出每年设立3000万元资金,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研发共性平台建设……

创新过程中,开放步履不停。成都高新区把国别园区建设作为提高开放的重要途径。5月20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成都等国内6个城市建设中日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后不久,中日(成都)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就在成都高新区正式挂牌成立。

成立当天,伊藤洋华堂BPO中国区总部项目、中日动漫街区等项目签约入驻示范区。日本柒和伊控股集团常务执行董事、株式会社伊藤洋华堂社长三枝富博说,“中日合作示范区挂牌,同步启动的服务业、都市建设、文化创意合作将为更多日本企业带来机遇。”

C

坚持“人城产”营城理念

最近,位于成都高新区中和街道的五岔子大桥,成为成都新晋的网红打卡地,被称作“现实版的莫比乌斯环”。除了外观展现出来的科技范外,大桥还有一个可贵之处:专门为市民步行而建。

这座“人性之桥”的背后,其实体现了成都高新区在成都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下营城理念的转变:从“产城人”转向“人城产”,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寻求新的增长动力。

近年来,成都高新区户籍人口以平均每年超过5万人的速度在增加。人口的增加,促进了相关产业的繁荣。数据显示,成都高新区商贸业、非营利性服务业等与生活城市息息相关的产业GDP占比已经达到46.9%,产业税收占总税收的73.8%。

集聚的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力还不止于此。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曾在很多场合表达自己的观点:先吸引人才,人才再吸引企业,企业创造繁荣。

正因如此,成都高新区主要负责人提出,要高度重视人在成都高新区发展中无可取代的核心地位,探路高质量发展。围绕吸引人、留住人,成都高新区正在加快完善和提升“城市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布局。

“我们将推动一批具有引领性、示范性的特色项目,塑造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新型城市形态。”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成都高新区将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三年攻坚”行动,新建铁像寺社区综合体等项目101个;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全年新开办中小学、幼儿园21所、新增学位12810个;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加快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高新医院建设……

此外,今年成都高新区还将加快推进620万平方米人才公寓续建项目建设,启动60万平方米人才公寓新开工项目,加快人才公寓上市供应,启动172万平方米已达预售条件的人才公寓售卖,为各类人才提供优质的安居服务。

本报记者 蒋君芳

责任编辑: 冷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