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松山湖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高地

2018-12-14 08:05:06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通讯员 谭婷婷 本报记者 龙跃梅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是东莞市重大科研项目之一,计划用地1200亩。图为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效果图。

位于东莞松山湖片区的中国散裂中子源已正式投入使用。

通讯员 谭婷婷  本报记者 龙跃梅

11月24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在松山湖揭牌成立,这标志着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也预示着实验室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近年来,东莞科技创新领域最显著的突破之一,就是一批重大科研平台载体的涌现,其中不乏国家和省级项目。今年,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揭牌,散裂中子源通过国家验收,东莞和中科院签署南方光源共建协议……利用这些重大科学装置和平台,东莞正加快向创新型一线城市挺进。

松山湖作为国家级高新区,地处粤港澳大湾区中枢,也是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重要节点,依托这些重大科学装置和平台载体,松山湖也正积极思考谋划自身定位,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努力将松山湖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高地。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建设迈出重要一步

今年4月,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在松山湖正式揭牌。按照规划,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计划用地1200亩,首期约400亩,初步经费预算超50亿元。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由中科院物理所牵头,围绕散裂中子源、拟新建设南方光源、极端材料环境设施三大科学装置,计划打造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一流创新高地、高端人才汇聚地、产业技术创新策源地。

作为广东省首批启动的四家重点实验室之一,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成功争取到北京大学原校长、中科院原副院长王恩哥院士担任实验室理事长。目前,该实验室建设进展顺利,实验室共入驻双聘和全职科研人员160多人,首批10个科研团队已落户东莞。

半年多时间过去,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在11月又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1月24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在松山湖揭牌成立,该中心将致力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平台。

王恩哥介绍,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的揭牌,标志着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建设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在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在广大专家的指导下,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将有望成为粤港澳科技领域的亮丽名片。

接下来,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将依托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联合国内外各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机构,积极搭建成为高水平、长期、稳定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的平台,吸引人才聚集。

同时,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也将以材料科学为核心,面向生命、能源、先进制造、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交叉,组织不同学科和专业背景的科研人员开展协同合作研究,推动学科间的思维碰撞与技术共享,为学科交叉融合提供创新思想和成果源泉。

未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和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将通过利用好广东、香港、澳门的高校资源和工业发展等优势,在全国培养科研人才、开展前沿的科学研究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将推动我国基础研究的发展。

利用大科学装置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身处东莞的大国重器——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今年8月23日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投入运行,填补了国内脉冲中子源及应用领域的空白。

散裂中子源是我国“十二五”期间启动建设的单项投资规模最大的大科学装置,是世界上第四台脉冲式散裂中子源,为我国产生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提供有力支撑,为解决国家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战略需求的许多瓶颈提供先进平台支持。

王恩哥表示,近年来,我国启动建设了一大批大科学装置,这给极端条件下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支撑和保障。但建设大科学装置只是开展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如何用好大科学装置、推动科学研究出成果才是关键。

珠三角一直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世界的制造中心,并聚集了一系列国际知名高校和大批高水平的学者、专家。在东莞建设材料实验室、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正是为了更好地利用粤港澳地区在产业、高校等方面的优势,推动我国的基础研究发展。

自主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今年,东莞获批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当前,东莞正积极系统构建原始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等多层次的功能完备、协同高效、开放融合的区域创新体系,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和华南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争取早日成为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创新型城市。而在这其中,大科学装置将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接下来,东莞也将大力推进散裂中子源的应用,加快高标准建设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和粤港澳交叉科学研究中心,打造材料领域的“国家队”,参与国际竞争。此外,东莞还将积极推进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东莞新能源研究院、东莞高能前沿技术应用产业创新中心等平台的建设。

打造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同样在11月,中科院高能所同东莞市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推进南方光源项目规划建设。由此,继中国首台散裂中子源这一大科学装置在东莞落成投用后,东莞有望迎来另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两大装置分工互补,构建起世界级科研创新平台集群。

据了解,南方光源项目所采用的同步辐射光源,与散裂中子源都是观察物质微观结构的手段,都是多学科交叉,多手段验证,二者应用上具有互补性。虽然两大装置都能单独运行和使用,但是两者建造在一起所产生的集聚效应更为突出,这已经被英国卢瑟福实验室等国外著名研究机构的成功经验所验证。

为充分发挥散裂中子源在基础研究领域的作用,松山湖管委会在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动员大会上提出了中子科学城的概念,依托散裂中子源、南方光源等国家大科学装置建设一个国家级的科技创新高地,打造大科学装置集聚之城、原始创新策源之城、高端科学人才荟萃之城,为东莞市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创造原生动力。

东莞中子科学城位于松山湖南部与大朗镇交界地区,是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节点,规划面积53.3平方公里,包括松山湖南部片区9.2平方公里、台湾高科园片区6.7平方公里、大朗象山片区11.7平方公里、散裂中子源及生态绿地25.7平方公里。

在中子科学城规划中,“两个核心”最受外界关注,其中第一个核心是大装置创新中心:其功能定位是打造大科学装置高度集聚的区域,即以大科学装置为依托,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引擎,以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业转化为核心,引入南方光源、省材料实验室,构建大科学装置集群及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依托中国散裂中子源规划建设中子科学城,东莞正致力于打造成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国家级科技创新策源地。而随着中国散裂中子源、南方光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重大科研装置和平台的建设推进,松山湖也将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这些重大科研装置和平台所加速汇聚的创新合力,也将为松山湖注入强大的发展动能,助力园区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 符雪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