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5家半数是新面孔东湖高新区“瞪羚企业”领跑光谷科技创新

2018-11-07 14:37:26 来源: 长江日报 作者: 李佳 张书

近日,355家企业被评定为东湖高新区2018年“瞪羚企业”,史上最多。它们个头不大,但奔跑速度和弹跳力却十分惊人,爆发力可达10倍乃至百倍。该群体去年实现总收入157.08亿元,同比增长52.35%,高于东湖高新区相关水平30个以上百分点,历年来整体增长最快。

今年,武汉首次明确在全市范围内培育“瞪羚企业”500家,将在光谷已奔跑了7年的“瞪羚”推广至全市。

行业内的“隐形”,低调、急奔、新生、强劲

广州白云区城中村物联网改造,是光谷一家叫“慧联无限”的企业做的;菜鸟网络机器人仓库内,协助分拣的机器人来自光谷企业库柏特;做药品B2B电商平台的小药药,成立一年销售额就突破2亿元,连红杉资本都投资他们了……这些企业都在光谷,他们都是“瞪羚企业”。

这些在行业内“隐形”急奔的瞪羚,发展极快。以355家“瞪羚企业”为例,其中29家2016年收入增速超过500%,105家实现收入倍增,200家增速超过30%。

他们成为新兴产业风向标。成立仅2年的小狮科技开发园区场景中的自动驾驶物流车,全国属首家,已在韵达、中通园区内进行试运营服务。从虚拟现实、无人驾驶、人工智能到直播平台,全球每一轮科技创新和技术革命,光谷最先嗅到风向、站立潮头的,几乎都是“瞪羚企业”。

他们强劲,打破了民营企业“长不大”的困局。355家“瞪羚企业”2017年实现总体纳税7.3亿元,同比增长55%,近两年平均增长率42%,高于东湖高新区相关水平20个以上百分点。

研发投入超20亿元,成光谷科技创新领跑者

成立3年的武汉市众向科技有限公司与武汉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30位研究人员达成深度合作,旨在通过移植无人驾驶技术,以较低的成本来变革国内传统测绘方式,改变地图的生产方式。今年,该公司首次入选“瞪羚企业”。董事长李必军介绍,研发投入占比超40%。

创新已成瞪羚急速奔跑的驱动力。据了解,355家“瞪羚企业”2017年科技活动经费投入21.45亿元,占企业总收入的13.7%,高于东湖高新区相关水平9个以上百分点;他们累计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9项,申请专利5858件,获得授权的3000余件专利中,最具含金量的发明专利,占比超1/4。

在“黄金十条”和“新黄金十条”新政下,科教资源最密集的光谷地区,教授的科研成果在企业平台上迅速转化,走向市场。

做无人配送车的光谷“瞪羚企业”小狮科技,团队主要来自中科院、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国内重点院校的硕士、博士以及微软、三星、华为等知名企业的技术及管理人才;做代谢物检测的武汉迈特维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由华中农业大学教授罗杰创办;31岁的武汉库柏特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李淼,另一身份是武大工业科学研究院教师……

超半数是新面孔,95%以上内生自本土

曾凭借《贪吃蛇大作战》雄霸苹果iOS游戏全球榜首位的武汉微派网络,创始人唐路遥、方波来自华中科技大学。5年前创立时就扎根光谷,其间他们曾四度搬家,一直在光谷文创产业最集中的关山大道及附近。

企业创始人方波介绍说:“留在光谷主要考虑到武汉的绝大部分互联网公司都在这,企业氛围好,且创始人和早期核心团队来自华中科大,对母校周边有种地缘感情,另外也方便就近招聘包括母校在内的武汉高校优秀学子。”

像微派这样的本地创业企业,成为光谷355家“瞪羚企业”的主体,占95%以上。长江日报记者关注到,东湖高新区“瞪羚企业”近两年营业收入年均增速前十位的企业中,9家都是本土培育,另一家是央企全资子公司。

东湖高新区科创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1年东湖高新区启动“瞪羚企业”培育计划,7年来,光谷“瞪羚企业”已成为高新区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成为培育新兴产业、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内生动力。

这些企业深植于产业生态,又反哺光谷,形成新动能闭环。2017年,355家“瞪羚企业”实现就业超过5万人,不断凝聚“第一资源”。

另据东湖高新区科创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认定的“瞪羚企业”中,超半数是首次认定的“新面孔”,他们都符合日渐升级的瞪羚评定标准,这在7年中也属首次。

责任编辑: 冷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