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将打造数字经济先行示范区

2018-04-13 16:09:20 来源: 重庆日报 作者: 杨永芹

“数字经济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领域,已成为带动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转型,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4月12日,在2018中国“互联网+”数字经济峰会上,市经信委主任陈金山表示,重庆正在努力建设国家重要的智能产业基地和全国一流的大数据智能化应用示范之城,打造“数字经济”先行示范区。

三大举措

推动重庆产业数字化发展

“发展数字经济,将催生新业态、重塑创新链、重构产业链。重庆作为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汽车、装备等传统产业占比较高,必须借助数字经济转型发展。”陈金山表示。

近年来,重庆通过着力培育壮大智能装备产业集群、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和全面搭建公共平台三大举措,推动了传统产业稳步发展和新兴产业蓬勃兴起。

在培育壮大智能装备产业集群方面,世界排名前五位的机器人厂商,已有日本川崎、德国库卡、瑞典ABB、日本发那科4家落户;国内知名企业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固高科技(香港)有限公司等也相继落户。数据显示,重庆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3739台,数控机床产量达到2578台,已初步形成了研发、整机制造、系统集成、零部件配套、应用服务的产业雏形。同时,重庆正在与美国GE、德国西门子等企业洽谈智能制造领域方面的合作。

在智能制造工程方面,重庆已实施了80个智能制造示范项目,改造后成效显著:生产效率平均提高37.2%,产品不良品率平均降低21.8%,产品研发周期平均缩短12.5%,能源利用率平均提高8.4%。目前全市两化融合指数为77.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5个点,60%的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正向集成创新阶段突破,处于迈进智能化的关键时期。

在搭建公共平台方面,重庆组建了重庆市智能制造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重庆市智能制造发展战略、目标、项目的咨询工作。建立了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重庆)、重庆两江机器人融资租赁公司等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机器人产业“产、学、研、资、用”协同发展。下一步,重庆市将加大推动智能化改造力度,建设至少25个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200条数字化生产线。

“互联网+”领域实现三大成效

在发布的《中国“互联网+”指数报告(2018)》中,重庆多项具体指标名列前茅。

“具体指标背后折射的是重庆在‘互联网+’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陈金山表示。

重庆已制定并启动实施了《重庆市“互联网+”行动计划》,目前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互联网企业引进和培育、互联网应用推广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我市已在西部率先建成“全光网城市”,实现城市光纤到户家庭全覆盖,20M以上宽带用户占比超过60%,并在西部率先实现行政村全部光纤通达和4G网络覆盖。

我市先后与“BAT”等互联网龙头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互联网发展。本土企业猪八戒网、盼达用车、聚土网、博拉网络、易宠科技等企业已逐渐成长为互联网细分领域龙头企业。

加大“互联网+”试点推广力度,目前全市重点推进的“互联网+”试点项目达到207个,项目总投资额超过106亿元,成功助推“互联网+”协同制造、创业创新等11个领域发展。

下一步,重庆将借助入围国家首批5G应用示范城市的契机,加快5G规模组网及应用示范工程建设,推进全市免费WiFi建设和开放工作,进一步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做大做强我市信息通信技术产业。

三大抓手

打造数字经济先行示范区

“与沿海发达城市相比,重庆在互联网领域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陈金山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这为重庆数字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陈金山表示,重庆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需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发力,在大数据智能化上求突破。

目前,重庆已明确提出大力实施《重庆市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8-2020年)》,努力建设国家重要的智能产业基地和全国一流的大数据智能化应用示范之城,打造“数字经济”先行示范区。

未来,将围绕这三大抓手实施:

“硬软”产业两手发力,大力推动大数据智能产业发展。一手抓硬件发展,比如大力发展集成电路,延长电子终端产业链;大力发展汽车电子,推动汽车智能化发展;大力发展智能医疗器械,让医疗装备器械与大数据智能化相融合。一手抓“软型”产业的发展,大力推动大数据开发应用,构建物联网、车联网产业生态体系,大力发展智能超算,夯实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的技术基础;大力发展软件产业和数字内容产业,构建良好的数字经济发展浓厚氛围。

大力推动传统产业的智能化改造。突出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等我市重点制造业行业,加大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力度,支持企业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

大力推动大数据在各领域的应用。推进大数据与产业的融合,着力发展数字金融、智慧物流、智慧农业等。推进大数据与政府管理的融合,推动行政审批网络化,政务服务进“家庭”。推进大数据与公共服务领域的融合,构建“城市大脑”,着力在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医疗等多个领域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管理和服务。

(本报记者 杨永芹)

责任编辑: 冷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