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ISPR技术脱靶效应有了解决之道

2017-07-17 09:14:45 来源: 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 作者: 张梦然

本周焦点

“朱诺”号首次近观木星“大红斑”

北京时间7月11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朱诺”号木星探测器经过近木点,正式飞掠太阳系著名风暴系统——木星“大红斑”,将在其上空约9000公里的地方飞过。这是人类首次近距离观察这个巨大的风暴,这场风暴从1830年就已被人类发现,它或许已存在了350多年。

本周明星

CRISPR技术将视频编入活细菌DNA

美国科学家利用CRISPR手段,成功将图片和视频短片编码进了细菌的DNA中,通过测序DNA再重新提取出来后,准确度达90%左右,其证明了活细胞可作为一种可靠媒介,存储一定数量的数据。

一周之“首”

CERN首次观察到希格斯玻色子最重要衰变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大型强子对撞机的超环面仪器实验组(ATLAS),宣布其首次观察到希格斯玻色子衰变成两个底夸克这一重要过程,两轮实验数据结合后,标准误差为3.9西格玛,符合“观察到某种现象”的统计学要求。

本周争鸣

“CRISPR导致基因突变”再遭驳斥

7位著名科学家,日前联名在预印本网站bioRxiv发表文章称,题为《体内CRISPR-Cas9编辑后引发不可预测的基因变异》的论文存在严重误导,作者应对原论文标题和结论进行更正,否则,必须提供更符合实验要求的数据。

外媒精选

超级淋病细菌接近“无药可医”

世界卫生组织日前表示,目前淋病正变得越来越难治疗,因为淋病的细菌特别“聪明”,每当人们使用一类新型抗生素来治疗感染时,细菌就会进化出对应的抗体,因此开发出新型治疗药物已迫在眉睫。

一周技术刷新

CRISPR技术脱靶效应有了解决之道

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广受争议的最大副作用——脱靶效应有了解决办法。该技术发明人之一詹妮弗·杜德纳参与的团队证实,抗CRISPR蛋白能将CRISPR导致的脱靶效应降低四分之一,其中一种名叫“AcrllA4”的蛋白甚至能将脱靶效应发生率减少4倍,而整个过程中目标位点的基因编辑丝毫不受影响。

前沿探索

超大质量黑洞“消化不良”

天文学家利用射电望远镜阵列获得的高清晰度图像,发现了一超大质量黑洞因“消化不良”而喷发物质的细节,这一太空中罕见的“病例”是人类可在电磁频谱上看到的、星系尺度上的“大事件”。

太阳系内或存在接近火星质量的新行星

有关“行星9”的公案尘埃未定,“行星10”又来“凑热闹”。美国天文学家称在太阳系的外边缘可能“潜伏”着一颗大质量天体,其大小与火星相当,可能是太阳系的第10颗行星——“行星10”。

(本栏目主持人 张梦然)

责任编辑: 左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