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持续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原因何在?

2017-03-13 16:26:10 来源: 成都科技 作者:

原标题:成都持续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原因何在?

3月8日,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市委书记唐良智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发言时建议,在成都科学城布局以军民融合为特点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核科学、航空航天、网络安全等为主攻领域,推进国防基础科学研究和尖端技术原始创新,为国防和经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去年底,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规划指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使其成为原始创新和重大产业关键技术突破的源头,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基础平台。

一般认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作为科研皇冠上的明珠,是体现国家整体科技力量、地方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将代表国家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从媒体公布情况看,目前已被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联合批复的综合性科学中心有两个,即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继2016年全国“两会”上,唐良智(时任成都市委副书记、成都市市长)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向大会提出“在天府新区成都科学城内布局建设国家科学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建议后,2017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市委书记唐良智再提建议在成都布局国家科学中心。

要在成都布局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啥?

首先,是着眼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这个国家战略。面对新旧动力的转换,成都经济总量在突破万亿元大关之后,如何实现转型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来激发内生动力。从某种意义而言,成都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其实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一种现实倒逼。

其次,也是为国家经济发展进行战略布局。四川作为西部地区列入国家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唯一省份,其全面创新改革的核心就是军民融合。在军民融合的成德绵“铁三角”中,成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作为四川省的首位发展城市和四川全面创新改革的核心城市,如果把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布局在成都,将会开创西部“全面创新改革”发展的新格局。正如唐良智建议所言,可以“为国防和经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谋势当谋子。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怎么建?

唐良智的建议突出了两个抓手。

一个是主攻领域,将主攻核科学、航空航天、网络安全等方面,一个是国防基础科学研究和尖端技术两个方面的原始创新。

四川在核科学和航空航天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和深厚基础,但要做好机制体制创新、资源整合和政策激励。网络安全则属于新兴的科研领域,并且也是事关国家发展战略的关键领域。瞄准主要领域和着力方向,全力在基础科学研究和尖端技术进行攻关,其科研成果将会给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动力保障。当创新驱动成为一项国家战略之后,作为肩负“国家使命”的成都,自然希望国家能够在科技发展上为自己插上一双“强劲的翅膀”。

关键在谋事。说一尺,不如干一寸。

建立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必须要有一定的硬件基础和软件支撑。

从硬件上来说

成都作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的重要承载区域,在航空、航天、信息安全、军工电子、核能及核技术应用、机电装备和材料等工业领域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集群,具有较强产业实力。

2013年,成都正式启动科学城建设。目前,中科院成都科学研究中心、电子科大天府数智谷、中铁轨道研发设计中心等项目正加快建设中,诺基亚全球技术中心、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亚信网络安全产业技术研究院等15家机构正式入驻天府菁蓉中心,打造军民融合产业园等板块,构建“1+N”军民融合产业体系,力争到2025年培育千亿级集群。

去年8月,成都市与北航涉及114亿元的全面战略合作签约;去年12月,成都与紫光集团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的成都IC国际城项目签约;今年3月,成都与清华大学签署全面合作协议,深入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这些项目的推动和载体建设为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软件上说

创新驱动作为推动城市发展的第一动力已成为成都共识。

成都已从顶层设计上谋划了面向未来的创新“路线图”,制定了实施创新型城市建设2025规划,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出台“军民融合十条”,探索形成“早确权、早分割,共享制”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模式;探索形成“盈创动力”科技金融服务模式,挂牌成立成都知识产权审判庭,设立33亿元人才专项资金。

这些将作为成都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有力支撑。

由此可看出,成都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背后是深谋远虑的匠心考量,更是立足现实发展的战略选择。

责任编辑: 李浩